数字货币:永不消失的云朵

1978年,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拿着自家养的鸡生的蛋,到村里的代销店换作业本、铅笔、食盐、针线;有时候,鸡蛋不够用,就到邻居家借个鸡蛋去换作业本,以后再还回鸡蛋。在村里,鸡蛋似乎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具有普遍可接受性。此时,鸡蛋是“货币”。当然,鸡蛋会有坏掉的时候。

1990年,上大学的时候,到食堂打饭,需要用纸质版的菜票。到膳食科,用1元钱买1元菜票,兑换率是1:1。在校园里,用菜票可以买牙刷牙膏、纸笔文具,可以理发,可以买电影票。此时,菜票是“货币”。严格讲,菜票是代币券。有时候,商店为把菜票换回现金,打出广告,可用95元现金换100元菜票。菜票竟然贬值了!

2000年,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办了工资银行卡,后来又办了网银。无论是自动柜员机提现,还是网银转账,都免去了银行大堂的排队之苦。感谢电子货币,如同一束电波,按照主人的意愿,快速到达它应该到的地方。后来,又出现了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这些都是电子货币的新形式,只是执行主人的意愿更迅速了、更便捷了。此时,电子货币与钱包里的纸币的兑换率是1:1。二者的购买力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波动着。

当永远在线的互联网呼啸而来的时候,网、云端、区块链把一切想自由联合的人自由联合起来了,很多事情都在悄悄地变化。2008年11月1日,一个名叫中本聪的天才式人物发布了一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2009年1月3日比特币诞生了。数字货币,就这样面世了。比特币不是特定货币机构发行的,而是依特定算法通过大量计算产生的。它通过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确认并记录所有交易行为,不会有假币,也不会损坏。其数量有限,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不会有人为操控数量。这种货币是一个真正的神奇存在,因为它永远在云端、在区块链,就像一片永不消失的云朵。

互联网的世界,无处不神奇。有人发明了比特币,有人发明了以太币、瑞波币、柚子币、莱特币等。一朵朵永不消失的云,在网络的空间里绽放。然而,这些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只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货币,且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基本属性。有人却看中了这些虚拟货币底层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和稀缺性,利用其进行炒作交易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洗钱、非法集资、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币圈”乱象,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在去年9月,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其实,虚拟货币的理想很丰满(真实、安全、稳定),但现实很骨感(价格剧烈波动、挖矿耗能源、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这些虚拟货币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国家户口”——不是一国的中央银行发行的,且严重威胁了货币主权,还扰乱了电子货币的运行。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货币的非国家化。面对虚拟货币的疯狂,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赋予比特币法定地位,但有些国家规定比特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

更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则是主动出击。中央银行,可是顶尖金融智力精英的集聚地,当然不会对货币主权受到威胁不闻不问。中央银行也可以发行数字货币,可以把数字货币拉回到货币主权的轨道上。各国的央行数字货币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人民银行是数字货币的先行者之一,给自己发行的数字货币起了个名字“e-CNY”,2019年底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冬奥场景启动试点测试,目前已在数十个城市应用。这可是有国家信用背书、有法偿能力的法定货币。从此,在中国,数字货币就有了国家户口。这个户口,很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数字货币,一切有迹可循:你的就是你的,你花的就是你花的;不怕丢,不怕盗,防腐败,除洗钱,报账快。伴随着数字货币背后区块链系统的成熟,就可把一切资产在区块链上经确权后流通或变现。如此看来,央行在下一盘大棋,用数字货币引领盘活全社会的资产。

从鸡蛋到数字货币,具体形态千变万化,其间,不变的是普遍可接受性,可变的是货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货币形态随历史的脚步而奋勇向前;毕竟,货币是经济系统的血液,乱不得,堵不得。

(作者系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