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特放弃谷歌全职工作,计划和太太3月到西班牙等国旅游,一边旅游一边编写两个应用软件。(彭博社)
参考消息网1月21日报道 外媒称,大型企业与起步公司对软件开发人才需求若渴,带动顶尖编码员与专项服务猎头公司行情看涨,也吸引越来越多全职编码员转当自由业者。据报道,一名技术非凡的软件编码员每小时收费甚至可高达1000美元。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1日报道,27岁的奈特最近刚辞去谷歌的工作,以自由业身份为企业编写软件。谷歌的工作环境与员工福利众所周知,奈特却表示,从事自由编码工作不仅让他享有更多自由,还让他增加收入,他表示,现在的收入比在谷歌时高出一倍。
奈特说:“我情愿让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我愿意为此面对风险,不介意放弃打盹舱与零食等各种(谷歌的)员工福利。”
报道称,像奈特这样的独立软件开发者,属于“零工经济”(Gig Economy)中的顶尖精英。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有5300万人为自由业者,换言之,每三名就业者就有一人是自雇人士。
自2007年首个iPhone智能手机面市以来,各种各样的手机应用软件竞相涌现,无论是冰箱、手表、服饰等各类型商品都开发各自的编码软件,编码员也因此越来越吃香。
报道称,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2014年至2024年软件开发市场将大幅增长17%;到2020年,美国的信息科技职位将比电脑系学生人数多出100万个。
为解决这方面的人才短缺,许多大公司以收购小公司进行“人才收购”(acqui-hiring)。由于这种征才方式耗时且昂贵,有些企业选择通过自由业者猎头公司为他们物色优秀编码员。
创业五年的自由业人力资源公司Toptal,刚成立时只招揽到25名程序员和几个客户。如今,Toptal所代理的编码员数以千计(该公司拒绝提供确实数目),并为出租住宿网站Airbnb、辉瑞生物制药(Pfizer)、摩根大通等超过2000个客户提供服务。
自由业编码员朗霍夫以10x公司为其代理,他现在的收入比他做全职时增加了50%。
现年39岁的朗霍夫是因为对全职工作产生倦怠感,加上想多陪伴儿子而改当自由业者。
他表示,由于企业为他们的项目投注大笔资金,编码员所肩负的责任也就更显重大。一般编码项目需要花费三年才能完成,朗霍夫指10x的编码团队只用三个月就完成编码工作。
报道称,另外,有多名自雇软件开发者认为,当自由业者的好处是无须应付办公室的官僚制度或出席各种会议,在2013年加入Toptal成为自由业者的亚当斯说:“我们只想着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生产力更高。”
【延伸阅读】为了治好文艺癌,老娘把她培养成了史上第一个程序员
大家好,我是安妮·伊莎贝拉·圣诞节·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的妻子,勒弗雷斯伯爵夫人艾达的母亲。我有一头棕色的卷发,当我高兴的时候眼睛是深褐色,伤心的时候……还是深褐色。
不好意思扯远了,今天我只想想找个人聊聊我的故事。

Anne Isaballe Noel Byron
我的老公,拜伦勋爵,虽然给12岁小萝莉写过情书,跟14岁小正太滚过床单,跟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传出绯闻,还欠下了一屁股债,但是老娘不!在!乎!
我爱上的是他的才华,和他的脸~
年轻时的拜伦
结婚第二年,我生下了我们的女儿。
拜伦给孩子取了名字,用的是跟他嘿嘿嘿过的姐姐的名字,叫她艾达……
为了避免孩子传染她爹的神经病,女儿一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带着她回了娘家。
不久后,拜伦说要去参加马拉松,听说一溜烟跑出了英国…….
突然觉得好像什么地方有点不对……
他应该还会回来的,我猜……
看着女儿,总担心遗传她爹的文艺癌。万一她也变成个浪荡女文青,一户口本儿的脸还不都丢光了?
我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在她成长的道路上为她选择一个距离爱情最远的方向——数学。
这孩子也是命苦,从小体弱多病。8岁时患头疼导致视力模糊,14岁因为麻疹而瘫痪,卧床休养,16岁才终于开始能够用拐杖行走了。
大概是因为卧床养病太无聊,艾达刚刚康复,就开始尝试用纸、油布、绳子、羽毛之类的东西制作翅膀。她还研究鸟的解剖结构,计算翅膀和身体的比例。
看来也是有一颗想当天使的心。
不好意思搞错了,是这个——

唉,你高兴就好。
在我们十九世纪,十六七岁的女孩该开始准备嫁人了。同龄的女孩子都忙着勾搭钻石王老五,她却天天跟一群数学家和科学家泡在一起,法拉第什么的都是她的熟人。

17岁的艾达
跟一群理工宅一起玩也就算了,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对,就是这句。
熊孩子跟她那个花心大萝卜老爹一样不让人省心。
18岁,艾达跟家庭教师秘密恋爱,还打算私奔,被对方家人发现送回来了!
立马给她换了一个女老师!
终于熬到她19岁,找到一个贵族小伙儿嫁了。虽然没有我伦帅,但是能得到幸福就够了。
看见她穿上婚纱的时候,我想起来20年前的我,哭了…….

21岁的艾达
两人的婚后生活也算幸福,生了三个孩子。万万没想到,我闺女的geek之魂仍然熊熊燃烧!
这还得从她童年时说起。当年,她的师母德·摩根夫人带着她和其他小姑娘去参观数学家巴贝奇(Babbage)的差分机。

差分机长这样(这台机器是巴贝奇逝世后由他儿子组装的)
嗯,你可以认为差分机是一个伟大的计算器。它可以用来计算多项式的在某一点的取值,甚至可以通过多项式来逼近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巴贝奇的差分机使用了有限差分的方法,从而避免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
后来,巴贝奇在差分机的基础上设计了分析机,这是一种更加强大的计算机,它可以将计算结果通过打孔记录在卡片上,而后再读入这些信息进行下一次计算。巴贝奇甚至设计了队列控制、分支和循环等结构。如果分析机按照当年巴贝奇的设计得以完成的话,那将是 第一个图灵完全的计算机。

分析机的一部分结构(模型)(英国科学博物馆)
1840年,巴贝奇到意大利讲学。一位意大利数学家将他的讲课内容用法语总结出一份笔记,于是巴贝奇邀请艾达帮忙把这份资料翻译成英文。
(也不知道他的讲稿哪儿去了……)
艾达接下了这份工作。谁知她越翻越起劲,于是写了一篇附录,足有原文的三倍长。在这份附录中,她设计了一个算法来计算伯努利数列的值,这也是第一个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的算法说明。
艾达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她甚至预言,未来这台机器不光能用于计算,还能进行排版、作曲甚至更复杂工作。
要问她的预言实现没有,我想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已经知道答案了。
可惜,在当时,没多少人意识到她的成就。她倒是经常上头条,主要是因为婚外情的传闻,和沉迷赌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染上的这个坏习惯,大概是仗着数学好,精通概率论吧。
唉,数学不是用来这么玩的啊!
在没有HPV疫苗的那个年代,艾达患上了宫颈癌,36岁就病逝了。而且去世前跟她爹一样,欠了一屁股债……
认识拜伦之前,我是一个人,现在,还是一个人……
但是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安妮·伊莎贝拉·圣诞节·拜伦·温特沃斯十一世女男爵,不会后悔。

Ada Lovelace,1815.12.10-1852.11.27
(编辑/玛雅蓝)
【延伸阅读】程序员必读:一个码农在硅谷的悲惨故事(图)

新浪科技 郑峻发自美国硅谷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硅谷码农被创业公司炒了鱿鱼,因为他开发的应用有太多Bug。
还能比这更惨一点吗?能的。这个码农不但丢了工作,还被公司在应用商店公开指责。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为什么还要拆穿?

这个可怜的码农叫彼得(Peter),这个残忍的创业公司叫Medium,这个悲催的事发生在上周。博客平台Medium在苹果应用商店更新应用,介绍描述是:“上一版本有些烦人的Bug,是彼得的错, 现在搞定了;彼得被开除了。”
可怜的彼得!简直要被这种鞭尸行为所震惊了。哪家公司没有应用Bug啊,通常赶紧发布更新解决,就算某位程序员要引咎辞职,也不用这样公开羞辱吧。
Medium是一个博客平台,是两位联合创始人伊万·(Evan Williams)和比兹·斯通(Biz Stone)在2012年联合创办的。两人当时离开了Twitter,计划打造一个长版的Twitter,鼓励用户发布长度超过140个字的内容。
不过,再点进入他们的应用更新记录,才发现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原来例行公事般的应用更新描述还可以这么玩!
Medium去年3月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一年多来共有十多个更新,其描述都是严肃认真的解决Bug以及介绍新功能。文艺风格开始于今年3月19日,当天的应用更新除了常规描述之后,还多了一首歌!“我们如此兴奋,所以给大家写了一首歌。”

歌词写的还有点水平。不仅挺押韵,还介绍了Medium应用主要功能:直接发布博客,搜索位置地点,查看推荐浏览,收看Youtube。太长,懒的翻译了。
接下来就是逗笔风格,男猪脚彼得开始出场。4月27日更新“我们招聘了彼得”,5月6日更新“我们很高兴的报告一下,彼得把他的香蕉船放在了角落。我们觉得搁那儿挺好。”

5月18日,除了解决导致崩溃Bug的常规描述之外,则是一首带押韵的诗歌。“有一个iOS应用叫Medium,可以很好化解你的沉闷;你能在文中展示文采,加入标签带来更多光彩;会有更多更多人阅读他们。”
接下来就是上周的那个开除彼得的段子。没错,所谓的彼得不过是Medium程序员自得其乐的一个小段子。与其他公司的程序员不同,Medium的码农似乎发现沉闷无聊的应用更新还可以展示自己的文艺才华。
Medium的社区经理尼克·费什(Nick Fisher)对此解释说,拿彼得开涮并不是他们原创的段子,而是二手网上市场Wallapop率先这么玩的。他表示,“彼得不过是个虚拟人名,我们不可能因为程序员写Bug就会开除他,Medium的文化是把失败看成增长的机会”。
今年4月10日,Wallapop就在iOS应用商店的更新描述里提到“我们解雇了彼得”,然后在4月2日的更新说“彼得告诉我们,他开了一个冻香蕉摊位,我们支持他。”而他们在5月19日甚至写了一首十六行诗《应用发布颂》!
谁说码农没有幽默感,谁说码农没有文采!作为文科生出生的媒体人,我忽然有一种饭碗不保的感觉。
再看看去年10月Android 5.0棒棒糖迟迟没有发布时候,一位码农改写的基督教祷告词。真是有才。不用翻译了吧,看看就行。
"I feel it's time for another prayer.
Our Duarte, who art at Google,
hallowed be thy design guidelines.
November come,
L will be done,
and be bugfixed like a motherf*cker.
Give us this day our material Play Music,
and forgive us our impatience,
as we forgive you for the Hangouts Dialer app.
Lead us not into skeuomorphism,
but deliver us from Metro.
For thine is the Holo,
the Material and the Roboto,
for ever and ever...
App Ops?"
嗯,我决定再去学一门手艺,比如摊煎饼之类。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2015-06-13 08:26:02)
【延伸阅读】美程序员建网站可查密码是否已泄露
一名网络安全专家近日在网上公开了1000万个遭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你的密码在其中吗?不妨登录美国密歇根州程序员卢克·雷曼创建的网站rehmann.co/projects/10mil/查查看。雷曼建议,查询时只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前4位,以免信息被浏览器的自动完成表单记住。如果您的信息确实在遭泄密名单中,那么一定要尽快更改密码,千万别不当回事儿。看来,设置一个比较安全的密码也得动动脑子。专家建议:首先要避免生日这种只要获得个人信息就能猜到的密码;其次要避免广受欢迎的运动,比如football;常见人名也不安全,前50个最糟密码中不少是人名;选择组合式密码,最好是看起来无序、随机的组合;另外,不同的网站最好设置不同的密码,以免被“一锅端”。(新华社微特稿)(黄敏)
(2015-02-14 07:17:00)

BI中文站 12月10日报道
有人说,程序员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喝的是咖啡,挤出来的是代码。
此言不虚,随便找个有上进心的程序员问问,就会发现他们多半都会在深夜活动。有的早起,有的晚睡;有的凌晨4点起床,有的凌晨4点入睡。
这么做的关键还是为了集中精力。但实际上,你完全可以闭门静思,那样跟半夜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这取决于三个因素:创作者的日程、沉睡的大脑和明亮的电脑屏幕。
创作者的日程
保罗·格雷厄姆(PaulGraham)2009年撰文描述过创作者的日程——从根本上讲,世界上主要有两种日程。传统的管理者日程以小时为单位来划分,10分钟的干扰最多只会浪费你1小时的时间。
但与此同时,格雷厄姆还总结了一种“创作者的日程”——也就是我们这些搞创作的人所遵循的日程。从事一个庞大的抽象系统,需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曾经有人将此比作用昂贵的水晶玻璃来搭建房屋,一旦有人分散你的精力,整个工程都会土崩瓦解成无数的碎片。
正因如此,程序员对干扰他们工作的事情才格外厌恶。
由于这是一笔重大的脑力投资,所以,除非能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而不被打扰,否则我们根本无法开始工作。费尽心思在脑海中搭建出了整个模型,但却在半小时后土崩瓦解,绝对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你有幸与很多企业创始人进行沟通,就会发现,他们很难在白天完成任何工作。因为在白天,他们要面临各种干扰,需要处理各种重要事情,还要回复各方邮件。所以,多数人都选择在夜深人静,其他人都入睡时,再来干正事。
沉睡的大脑
但就算是程序员,到了晚上也该睡觉——程序员也是人,他们到了白天也会感觉更加清醒。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大脑想要入睡时完成最耗脑力的工作,反而在大脑最亢奋、最清醒的时候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呢?
因为越是疲劳,就越能写出好代码。
与鲍尔默峰值类似(ballmerpeak),疲劳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原因很简单:因为大脑很疲劳,所以不得不集中精力!没有多余的脑力让你分神。
当喝茶过多或者在不恰当的时候摄入能量饮料时,我的工作效率往往最低。这会导致我异常活跃,一会儿刷Twitter,一会儿看新闻,思维总是东奔西跑,无法聚精会神。
我本以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工作——精力充沛,脑力富足。但恰恰相反,我始终在牵绊自己的进程,无法集中精力超过两秒。
相反,当我略感疲惫时,我会集中精力编程。由于大脑略感疲惫,所以我能连续好几个小时编程,而不会分散精力去刷Twitter或Facebook,感觉就像互联网消失了一样。
我认为这适用于多数程序员。我们的脑力对于80%的工作而言都是过剩的——面对现实吧,要写出一段生动的代码,需要编写10倍的平庸代码来为它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即使你从事的是最先进的机器学习(或其他技术),很多工作也只是清理数据,以及用令人愉悦的方式呈现结果。
当你的大脑没有全负荷运转时,它就会寻找其他可做的事情。疲劳会让你变得迟钝,集中精力处理手头的工作,无暇顾及其他。
明亮的电脑屏幕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在夜间盯着明亮的光源,你的睡眠周期就会推后。你会不知疲倦地工作到凌晨3点。然后,你会一觉睡到上午11点。而夜幕降临时,你也不会感觉疲劳,因为你11点才刚刚起床。
经过足够的反复后,你相当于进入了不同的时区。更有趣的在于,这种状态似乎不会反弹:一旦你进入了凌晨三四点入睡的均衡状态,就会始终保持这种节奏。
或者,当周围的人都告诉我们,下午2点吃早餐实在是太懒惰了,那么我们或许就会让闹钟来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
综上所述,程序员之所以在夜间工作,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时间不会被施加任何限制,这就给了你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你的大脑也不会反复地分心,而明亮的屏幕也会让你保持清醒。(长歌)
【美国Business Insider作品(简称“作品”)的中文翻译权及中文版版权均归腾讯公司独家所有。未经腾讯公司授权许可,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进行中文翻译或对作品中文版本实施转载、摘编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行为,违者腾讯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014-12-15 10:49:08)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