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明星基金经理经常会拿来反复翻看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摘要:林奇说,普通人投资股票,或许更好赚钱!

说在前面~这本书的笔记会很长,因为内容实在太实用了!干脆就做成份清单,小问题看清单就够了,比经常翻书省力很多。

说普通人投资股票可能比基金经理们更好赚钱,这话看起来特别矫情。

不管是专业训练、还是用于研究投资的时间、掌握的信息和数据总量,普通人都没法和机构比。这么大的差距之下,我们去做投资怎么可能比基金经理更容易赚钱呢?

按照彼得.林奇的说法就是,普通人只对自己的钱负责,所以你想怎么投就怎么投,但基金经理就不行了!

来自监管层的要求、来自公司投委会层层审核、来自业绩考核的压力、来自资金规模膨胀之后面临无处安放的困境……都是普通人不会遇到的麻烦。

彼得.林奇作为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唯一可惜的就是退休太早了。

林奇1944年出生,1990年退休的时候不过46岁。公开的退休理由是:由于在富达基金工作的这些年里太专注工作,所以亏欠了家人太多,想趁着还来得及尽快弥补。

但看到林奇的上述这些吐槽就会明白,在1977年-1990年的13年间,把麦哲伦基金从1800万美元管到140亿美元规模、并且创下平均年化复合回报29%的纪录之后选择激流勇退,体现的正是作为史上最传奇基金经理的那份顶级理智。

细看基金业绩就会发现,其实麦哲伦基金在林奇出名导致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之后,业绩已经趋于平淡了。所以,林奇的这个选择,或许就是在名利双收之后,让自己创造的“神迹”永远标榜史册、让自己能永不跌落神坛的最佳策略。

人生选择真是和投资的道理完全一样,能够清醒至此,难怪能被封“神”。


第一部分:投资准备

价值投资虽然很多人都在喊,但关于定义还是很需要理清一下的,否则好像一提价值就得和长期划等号,于是短时间获利出逃的都叫投机、长期持有即使不怎么赚钱也要叫投资,这就是大大的误会了。

美国市场上关于价值投资的定义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把价值和投机作为一对反义词来看,强调价格低于价值就是投资。巴菲特说“所有的投资都应该是价值投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种方式,是把价值和成长作为一对反义词来看,强调买的公司得有资产、利润、现金流,而不仅仅是用这公司未来成长的可能性来支撑价值,海外机构大多用的是第二种定义。

不管是选择哪种方式去定义价值投资,翻译成每个人都能懂的话大概就是:别买那些花里胡哨、虚头巴脑的,要买就买实实在在、物超所值的……

但问题就是花里胡哨、虚头巴脑的通常都是热点题材、话题度很高的那些股票,短期看着那股价就是真的好啊!

那么所以,到底该选什么样的股票?!到底该怎么选股票?!

一说选股的问题就容易乱,就是因为在选股之前,其实我们需要理清很多问题、做足了投资之前的准备,之后再考虑该怎么选股票、买股票…全世界范围里,彼得.林奇大概是最有资格站出来发表看法的人。


彼得.林奇一共出过三本书,这本《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其实人家英文名不是这意思,大概就是当年引进的时候为了让大家都了解牛人才这么起的中文书名吧)是第一本,1987年股市大跌的时候就已经成书并策划出版了,也是唯一一本他还在基金经理任职期间写的书,基本是回顾了自己的整个投资生涯,翻这本书的时候真是觉得他可能在写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策划离职的事情了。

林奇说自己从来不预测市场,因为根本无从下手、所以预测不准。他发现唯一“精准”的预测定律就是他的“林奇定律”:林奇进步股市下跌。

从林奇1944年出生,到1966年首次进入富达基金实习,再到1969年兵役结束正式进入富达工作,后来1974年升职为研究部经理,还有最重要那件事——1977年5月开始掌管当时已经苟延残喘的麦哲伦基金…

每一次属于林奇自己的好事前脚刚一发生,接踵而来的就是道指大跌,足见林奇定律真是“金科玉律”。这当然是开玩笑,只是林奇在用自嘲的方式提醒别去试图预测市场而已。

从时间上来看,1966年首次进入富达实习、1969年加入富达基金,刚好和当年叱咤华尔街的华裔基金经理蔡志勇擦肩而过,蔡志勇是1965年末离开富达基金的,当年年轻的林奇梦寐以求的工作就是能够进入蔡志勇办公室,林奇的妈妈也曾买过蔡志勇管理的“快速获利基金”。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未来的林奇会成为比蔡志勇的名声和成就都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基金经理。

林奇最早的投资成功经验,就是成功抓住“飞虎航空”这只5倍股,用赚到的钱支撑了自己研究生学业。而事后复盘却发现,虽然在买入之前做了足够深入的研究,但不到2年时间上涨5倍的真实原因是美国卷入了越战,并不是自己认为的空运公司会有美好前景。

这件事也能说明,投资这事我们能做的是“实力”侧的提升,但你的研究方向和买入前提可能是错误的,这样即使最终得到了好的投资结果,那也是来自于“运气”而并非“实力”的。

“诚实”这一点对自己未来的投资能力提升当然非常重要,大多数人都会稀里糊涂的把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有卓越的选股能力,并且说着说着自己也就真信了,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未来长期的投资当中,当幸运之神不再光顾的时候,就要去面对惨痛的亏损。

林奇说对他而言,投资只不过是一种能够想方设法提高胜算的赌博而已,股票市场最常让他联想到的就是梭哈扑克游戏。对于那些懂的如何让利用好手中的牌的老手来说,玩七张牌梭哈赌博能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回报。

说白了吧,就是得学会顺应市场,不管被发到什么牌都得尽量打好了。有的时候牌实在太差,你也得忍着,但只要保证活的下去,就总会得到翻身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每一次赚是怎么赚的、亏是怎么亏的,千万别糊弄,都得搞清楚。

用买房子和投资股票做一下对比的话,会发现普通人买房子很少会亏个精光(p.s.这里说的是普通人买房哈,中国环境下的炒房团不算…)原因有这么几条——

1、融资买股票的时候股价一下跌,你就得往里补保证金,但房价下跌的时候,银行不会让你补钱;
2、首付2成贷款买一套房子,房价一年增值5%,你的投资收益率就是25%,于是我们的房子可以慢慢从小换到大;
3、谁看到“房价暴跌”的新闻,都不会吓得马上把房子出手,因为房子的买卖挺麻烦,但股票就不是了,但偏偏房子和股票的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长期持有一段时间的赚钱可能性最大;
4、买房的时候我们都会认真查看房子的质量、花很长时间去挑选对比、还要尽量做到物超所值,但普通人选股票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可能还不如选微波炉花的时间长…

不过虽然知道这些道理,面对股票的时候,大多数人也还是很难抑制住自己骚动的内心和颤抖的小手,那所以,用来买股票的钱千万控制好了!仅限于自己能承受得起的损失数量,即使全亏完了,也别影响正常生活就行。

还有就是,林奇认为股票投资成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耐心、自立、常识、对于痛苦的忍耐力、心胸开阔、超然、坚持不懈、谦逊、灵活、愿意独立研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能够在市场普遍恐慌中不受影响保持冷静的能力…

投资这件事上,智商倒用不着最top,因为最顶尖智商的人容易沉溺理论忽略现实,这个就参见“被网红”的数学老师北大韦神吧,太有代表性了。我们普通人都达不到那个境界的,常见的情况倒是爱把林奇的这句话搬出来,当成自己不尊重常识的借口。

就我自己的感受是,理论是实验室数据和模型,钻研了解理论的目的,是为更好的理解常识打基础,且理论≠常识。

前者是从“实验室条件”中来的理想,后者是到实践中汇总现象进行“提纯”得到的现实,但为了避免小样本偏差,又需要再回到“实验室条件”当中去进行检验…这两件事的边界得搞清楚,否则就会主观的把自己认为“对”的误以为成常识,从而忽略掉“真”常识,还会把努力去尊重常识的行为解读成沉溺理论。

林奇在书中对传统的金融理论表示了自己的不屑态度,芝加哥学派那有效市场假说和随机漫步理论在他看来就没啥卵用。确实,落实到投资里就是没啥卵用。

但人家林奇有资格说这话是因为他系统的学了、还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处理系统的一部分了, 之后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些理论和常识之间的差距,并且用自己的实践去填平了这道鸿沟,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传奇。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是还没踏踏实实的把最基础的那些概念、逻辑梳理清楚的话,还是从基础做起比较稳当。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要把最最简单和基础的那些概念梳理清楚,你都不至于亏的那么惨……

其实,如果林奇提到的这些心理素质如果都具备了,这人的投资想做不好都难!

但关键问题就在于,人们都是看自己像朵花、只有挑别人毛病的时候能耐才大,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得再加上一条: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和林奇说到的这些素质该是可以比肩的。

以上就是林奇认为我们开始投资股票之前该做的准备,要求太高了有没有?!没有人能一步走到这个地步的,都是慢慢磨练出来的,包括林奇自己,还有股神巴菲特这样的传奇人物。

全都写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就是想先立个flag放在这,让大家去努力朝着目标前行,不至于偏离了方向吧。


第二部分:挑选大牛股

林奇认为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接触到大牛股的机会,大消费的衣、食、住、行、康、乐、健当中,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我们平时很多吃的用的,其实都来自上市公司,而这当中的一些股票,很可能就是n倍大牛股!

不过,当我们看到一个产品特别棒,从而提起了对这家公司的兴趣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这产品在他东家的主营业务构成里占比多少。像宝洁那样的公司,几百个品牌同时运作,海飞丝一个单品卖的再好也不会对公司整体收益率的提高有多重要,这也就意味着单看海飞丝一个产品去买宝洁的股票是非常不理智的。

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从事的工作,都是自己领域内的“专家”,真的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专业优势”,不要让自己熟悉的行业中的大牛股投资机会从眼皮子底下溜走。

光选自己熟悉的、了解的公司就能赚钱了吗?未必。

因为不同类型的股票会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在买这股票之前先得搞清楚这股票到底是哪一类、我买他图的是个啥,买进去之后再根据他的类型特点,顺应着市场和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在未来看到股价涨了/跌了的时候,再进行决策。

Step1:确定一只股票是什么类型

1、缓慢增长型公司

这类公司就好像工作稳定但薪水很低、并且升职机会相当有限的人。

缓慢增长型公司通常是规模巨大且历史悠久的公司,所在的行业曾经也是风行一时的快速增长行业,只是因为行业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于是变成了缓慢增长行业,身处其中的绝大多数公司也失去了增长动力。

这种公司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GNP稍快一些,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定期慷慨支付股息。

林奇在书中举例提到的行业包括钢铁、化工、电气设备、计算机等。现在看来互联网巨头们也正在逐渐走向这个趋势,毕竟互联网也会沉淀为新一代的基础设施。

选择这种公司主要目的是获得稳定股息,所以买之前要去认真看股息派发是否在各种年景里都稳定。

2、稳定增长型公司

这类公司很像工作薪水丰厚、升职前景明朗,比如大公司里的中层管理人员。

大多数稳定增长型股票的市值规模都非常庞大,除非知道公司将有一些令人震惊的新发展,否则不可能通过投资稳定增长型股票迅速致富。公司盈利的年均增长率为10%-12%

选择理由:比快速增长型公司稳定可靠。

这种股票能否获得可观收益取决于买入时机是否正确、买入价格是否合理,林奇对待这种股票会在股价上涨30%-50%的时候卖掉,换成同类型的、价格还没上涨的稳定增长公司,反复进行同样的操作。

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会始终保留一些这类股票,经济衰退或低迷的时候,用来为投资组合提供保护作用。

书中提到的股票包括可口可乐、宝洁,就是必要消费类的股票。

如果计划买这类股票,要关注的是市盈率水平、最近一段时间股价有没有大幅上涨、什么因素将会推动公司增速进一步加快

连续投资一系列这种类型的股票,尽管每次可能都有20%-30%的收益率,但由于复利的作用积累下来,就会让你赚到一大笔钱

3、快速增长型公司

像演员、发明家、房地产开发商、小企业家、运动员、音乐家、罪犯…都属于潜在快速增长型的人~这种人失败的可能性比稳健增长型的人要高,但如果一旦成功了,收入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增长很多倍!

快速增长型公司的特点通常是: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年均增长率在20%-25%左右,如果能选对,是可能找到十倍甚至百倍股的,这类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有着实实在在的丰厚利润!

这里要注意的是,快速增长公司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行业!林奇尤其喜欢那些不属于快速增长行业的快速增长公司,这种公司就是找到了增长引擎,能够复制成功经验、不断进行扩张去攻城略地,挤占竞争对手的份额。

快速增长公司的风险就是扩张速度太快而财务实力不足,这个不用看上市公司,看看这些年的各种互联网创业公司就知道了,不少都是扩张速度太快、融资没跟上就玩不下去了的。

投资这类公司的风险在于:当公司的增速放缓,规模较小的可能会面临倒闭风险,规模较大的会面临股票迅速贬值风险;规模较大的如果发展到规模过大,会找不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投资诀窍:弄清楚增长期会在什么时候结束、确定自己合理的买入价格

如果计划买这类股票,要去关注这家公司向哪些市场扩张才能继续高速增长、如何改善经营管理才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

4、周期型公司

这类公司就像那些在较短时间抓住机会赚上一笔大钱,然后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依靠这笔钱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

汽车、航空、轮胎、钢铁、化工都是周期型公司,甚至在美国的政体下,国防工业公司的行为也像周期型公司

特点就是销售收入和盈利,以一种并非完全可以准确预测却相当有规律的方式,不断上涨和下跌的公司,股票走势图看起来就像测谎仪绘出的曲线。

周期型公司股票是所有股票类型中最容易被误解的,不够谨慎的投资者会轻率投资、并误以为十分安全;或者由于周期型公司都是大型著名公司,也可能会被误以为是稳定增长型公司。

时机选择是投资周期型公司股票的关键,如果在错误的周期阶段购买了周期型公司股票,可能很快就会亏一半还多,等回血则需要好几年时间,把一轮周期走完。所以投资这种股票,能够发现业务衰退或繁荣的早期迹象非常重要。

如果考虑买这种股票,该围绕公司业务状况、存货增减以及销售价格为中心,去思考公司的未来发展。

5、困境反转型公司

这类公司很像那些处于人生低谷,但只要继续奋斗和进取就极有可能实现人生反转的人。

受到严重打击而一蹶不振几乎要不行了的公司……投资这种公司当然风险很大,林奇自己也买过不少未能从困境中成功翻转、从此就消失掉了的公司,细分一下的话,可以成这么几种类型——

1)能否转危为安全靠政府是否出手相救型:这种一般是巨头;

2)谁会想到型:作者用了爱迪生公司股价狠跌到反弹的例子;

3)问题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严重型:这种公司A股的白酒塑化剂、牛奶三聚氰胺应该类比的上,林奇说买这种股票会尽量避开那种悲剧后果难以估量的公司;

4)破产母公司中含有经营良好的子公司型:比如美股市场曾经的大牛股(2017年申请破产保护)玩具反斗城,就是从母公司分拆出来之后股价大涨57倍的;

5)进行重组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型:这个类型林奇主要指的是剥离不赚钱子公司的重组,但其实我们A股历史上并购重组大潮的神迹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至今都是A股成立以来业绩最好的基金-华夏大盘精选,就是这么被成就的。

如果准备买这类股票,应该关注的是公司有没有开始努力拯救自己的行动、公司的重组计划有没有取得成效。

6、隐蔽资产型公司

这类公司就像那些自己的赚钱能力不行,只靠着家族财富过锦衣玉食日子的人。

隐蔽资产可能是一大堆现金、持有的房地产、土地、专利、特许经营权、甚至是数百万的用户量……而这些资产的价值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反应到股价当中的。

买这种类型的股票,需要真的了解清楚公司的隐蔽资产是什么、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然后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总结:

一家公司不可能永远属于某一个固定类型,公司的增长率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不变,因为公司的发展过程也有生命周期、行业也是。

一家快速增长型公司后来可能走成了周期型公司,遇到严重财务问题之后陷入了困境,之后成功的东山再起,这就是一家困境反转型公司,剥离掉一些资产或者买了一些资产之后,没准儿又成了周期型公司。

当然,快速增长型公司也可能会在增速放缓之后陷入焦虑,于是进行了盲目的多元化扩张,导致经营恶化,股价大跌,但没准儿这公司有隐蔽资产,被市场发现之后股价就又重新上涨了……

在流变的世界中,绝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股票的、通用的投资法则,必须对不同类型的股票进行区别对待。像一些普遍流传的诸如“翻倍就卖出”“持有满2年后就卖出”“下跌10%就止损”…这类陈词滥调,非常愚蠢。

关于市盈率的表现,缓慢增长型公司趋于最低、快速增长型公司趋于最高、周期型公司介于两者之间。

Step2:13条选股准则

1、公司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很可笑
名字不时髦就没人去注意,所以容易低估;相对去看那些蹭着热点改名字的公司,通常经营的可能都不咋地,只是用改名的方式做“市值管理”

2、公司业务枯燥乏味
业务越简单越好,任何傻瓜都能经营这项业务,是完美公司的一个特点

3、公司业务令人厌恶
这个翻译成我们都理解的话,大概就是公司的业务一点都不光鲜亮丽,所以谁都看不上

4、公司从母公司分拆出来
美股历史上最成功的案例就是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解体的时候拆出来的7家小贝尔公司,1983年11月-1988年10月期间个个总收益率接近2倍。

不过A股的科创板A拆A首单-通信PCB龙头-生益电子,今年2月完成的分拆上市,IPO价格23.61元,7月14日收盘价是14.79元…这个是被错杀低估,还是本该如此,需要认真看看。

5、机构没有持股、分析师不追踪
机构关注度低的股票,意味着没人买,股价可能被低估,还有就是曾经风光无限后来被专业投资者打入冷宫的股票

6、公司被谣言包围:据传与有毒垃圾或黑手党有关
这个主要是指关于公司的各种荒诞推断,林奇用的案例和我们的文化环境不太相符,不引用了

7、公司业务让人感到有些压抑
比如林奇举例做殡葬生意的SCI。我们A股新三板火爆的时候,2015年12月24日,广东翊翔民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申请登陆新三板,这公司就是做冥币生意的,纸钱远销东南亚市场,可惜挂牌这事没成,当时给的理由好像是不知道该把这公司分到哪个行业里去…

8、公司处于一个零增长行业中
相比高增长行业,林奇说自己偏爱低速增长行业,而且更喜欢零增长行业,这种行业里能找到最赚钱的大牛股,因为这种行业谁都看不上,所以竞争对手少,如果刚好又是殡葬那种压抑行业的话,就更不用担心竞争问题!这就给了公司很大的回旋余地来继续保持增长、扩大市场份额

9、公司有一个利基
利基是指那些被市场统治者/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一家公司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壁垒,就能逐渐形成持久竞争优势。

比如水泥,因为运输半径的限制,就获得了排他性的独家经营权,就可以提高价格;比如医药公司、化学公司的专利;比如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本身就是利基。

10、人们要不断购买的产品
指复购率高的、单价也不算高的产品

11、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
指公司能够享受到社会技术进步的红利

12、公司内部人士在买入自家股票
公司内部人士坚持自家股票没什么意义,不要当作公司遇到麻烦的信号;公司内部人士购买自家股票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认为股价被低估了,并相信股价肯定会上涨。
(p.s.这事儿也不是全都这样,典型极端案例如当年的安然做假账被查出来破产的事儿…他们公司员工养老金就是重仓自己家股票的,很多员工也都买的是自己家股票)

13、公司在回购股票
公司回购并注销流通股的话,意味着流通股总数降低、每股收益提高,从而会对股价产生奇妙影响。
本来公司钱富裕是该支付股息的,但美国的税收制度下支付股息其实未必划算,于是通过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进行回购,就给了投资者获得丰厚回报的机会,也表现出公司对自身未来的信心。
除了股息和回购外,企业多余资金还可以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进行收购。
和回购相反的做法是增发新股,这是在稀释股份,如果公司股份过度稀释,会导致公司盈利改善对每股收益的影响微乎其微,对股价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

Step3:避而不买的6种股票

1、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这种股票的问题是这样的:竞争对手太多、需求天花板和供给之间的平衡点还没找到、龙头是谁还没决出胜负…所以跌下去的速度会和涨上来的速度一样快

2、小心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下一个IBM、下一个麦当劳、下一个英特尔、下一个迪士尼…
当人们把某一只股票吹成是下一个什么股票的时候,说明不仅作为模仿者的这家公司气数已尽,那只被追随的楷模公司也将要成为明日黄花

3、“多元恶化”的公司
把赚来的钱浪费在愚蠢的收购兼并上,收购的对象尝尝收购价格过于高估、经营业务完全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把多元化变成了多元恶化
对投资者来说,多元恶化的两个好处是:持有了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从那些由于多元恶化陷入困境、决定进行瘦身重组的公司中,可能找到困境翻转公司的投资机会
并非所有收购都不好,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实现协同效应的收购就是成功的,但并不是每一次都会成功。
相比收购,林奇更喜欢回购股票的公司。

4、当心小心耳语的股票
就是那种讲个具有爆炸性效应的故事,一旦冒险成功将会获得巨大回报,但其实成功机会非常微小的、高风险股票。
通常这些公司要解决的都是影响整个国家甚至人类的大难题,而解决之道要么匪夷所思、要么复杂到无法搞懂。

前者比如恶血的女主角-女版乔布斯伊丽莎白.霍姆斯的公司 Theranos,讲的故事是要制造出一个比微波炉还要小的血液检测机,还能把测试结果发送到医生的电脑上,让医生随时迅速调整病人用药,而且价格极低…简直就是人类之光。

后者比如马斯克…特斯拉没做成之前、火箭没成功上天又回收之前,都被认为就是个大骗子的。

这种股票的问题就在于,故事很有情绪感染力,但你几乎无法判断故事能不能成真。

5、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股票
这说的是客户集中度过高的情况,A股近期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欧菲光吧,从苹果供应商名单上被划掉之后带来的阵痛正在筑底中。

6、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这情况屡见不鲜了,大家应该都有这个常识,不管是美股还是A股,都发生过很多蹭热点改公司名称的事

总结:

如果说只找一个依据去选股票的话,估计林奇会说的就是收益。

股票的价格线和公司收益线的波动是并驾齐驱的,如果股票价格线的波动偏离了收益线,那么迟早会回到和收益线一致的趋势上来,从长期来看,是公司的收益波动最终决定了股价的波动!

在股价线低于收益线的时候买入股票,当价格线高于收益线的时候卖掉股票,大赚一笔的成功概率就相当大。

看到低市盈率就买的策略没有什么意义,这相当于拿苹果和橘子做比较。买股票之前,应该看一下这公司近几年的市盈率水平,来大致判断这公司正常的市盈率水平应该是多少。

不过,如果一家公司市盈率非常高,那么未来收益必须保持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增速,才能维持投资者们过去为它支付的高股价。对于小公司来说,要创造出很高的收益增长率是有可能的,但规模巨大的公司要支撑很高的市盈率,就不太可能了。

市盈率水平会很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在利率较低的时候,因为债券的投资吸引力降低,所以投资者会愿意在买股票的时候支付更高的价格,推升股市整体市盈率的上升。除此之外,能抬升股市整体市盈率的,就是人们呈现出来的集体乐观情绪了。

股价短期内的涨跌这件事其实很“随意”的,收益一直增长,万一增长的不及分析师们的预期,股价就会跌;相反这公司收益一直降低降低再降低,只要这次降的幅度不及预期,那股价也就会涨了……

既然公司的收益这么重要,上市公司有什么办法去提高收益呢?一共5招:削减成本;提高售价;开拓新市场;在原有市场上销售出更多产品;重振、关闭或剥离掉亏损业务。

林奇说,他不喜欢高科技股票,原因就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新技术看起来很好,但颠覆他的更新的技术可能已经悄默声的在实验室里被研发成功了。但一家公司如果想要进军酒店、连锁餐厅行业的话,就必须得先开店,不可能一夜之间到处都是。

不过,这种“安全”的公司也需要认真去甄别,他的经营策略进行大面积扩张、复制的时候能不能取得成功,在公司的经营能力得到证明之前,千万不要提前贸然买入。

Step4:那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

1、某种产品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
这个去看主营构成就行,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代表性偏差,因为觉得一家公司的某产品卖的超好,就觉得他家股价肯定强势,但其实这产品所属的业务在主营构成里占比很低,对公司的增长贡献杯水车薪

2、市盈率
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给出两个判断方法:

1)假设市盈率15,那么公司收益增长率应该在15%左右,就是“1:1”的关系。如果PE低于收益增长率的话,那就是找到了低估的好股票;如果PE是收益增长率的一半,这股票赚钱可能性相当大;如果PE是收益增长率的2倍,则亏钱的可能性较大。

2)考虑股息进来:公司长期收益增长率+股息收益率=收益增长率;

收益增长率/PE<1,则股票较差;收益增长率/PE=1.5,这股票不错;收益增长率/PE>2或更高,就是真正要找到的公司。
(p.s.这部分不能作为绝对标准,林奇在前面就说过了,市盈率不能一概而论)

3、现金头寸
现金头寸=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长期负债(p.s.忽略短期负债,因为只要现金充足、足以偿还短期负债,在大致估算中就不必考虑)
每股净现金价值=现金头寸/总股本
买入股票的真正价格=股价-每股净现金价值
股票的真实PE=买入股票的真正价格/每股收益

把计算出来的股票真实PE和当前股票的PE值进行对比,才能看出现金数量表明的股票投资价值。

单看现金数量本身并不能看出股票的投资价值有什么不同,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按照流通股本总数计算得出的每股现金数量都很小,不值得考虑。

如果现金太多,外界对公司如何运用这笔现金的猜测,也会拖累股价的上涨。

4、负债因素
负债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不考虑短期负债,原因同上)

在一份正常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75%、负债≤25%。所有者权益高、负债极低,说明财务实力更加强大;相反,则财务实力比较虚弱。

对困境反转类公司和陷入困境的公司,公司负债情况很重要,因为在危机之际,是负债决定公司的最终结局,所以新成立不久并且债务负担沉重的公司,总是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

对于困境反转公司来说,除了负债数量,负债结构也非常重要。长债能给公司提供充裕的时间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5、股息
关键问题在于派发股息或不派发股息,在长期来看会如何影响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和股票价格。

小公司不派发股息的话可能会更快增长,所以就该把本来派发股息的钱用来进一步扩张业务。公司发行股票的首要目的就是筹集资金进行扩张,同时又不用承担银行贷款的债务负担。

但对于缓慢增长型公司来说,连续多年提高股息纪录的一家公司,当然是最佳投资选择。

6、账面价值
公司财报上的账面价值往往和公司的实际价值没啥关系,账面价值经常严重高估/低估公司真实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库存/隐蔽资产。

比如一家纺织品公司的库存即使是按每码10美分的价格清库存都根本没人买,但这些库存的账面价值还是每码4美元。

如果一家公司负债很大、账面价值又被高估的话,这种股票肯定就很危险了;相反如果有隐蔽资产,而账面价值被低估的话,当然就很好了。

7、隐蔽资产
公司拥有的很多资产,比如自然资源、品牌、专利权、特许经营权,最初都是按照取得成本入账的,并且定期提取折旧,直到这些资产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中消失。然而,这些已经消失了的资产,到现在可能已经非常、非常值钱。


8、现金流量
现金流=经营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公司形成一定的现金流入,到底需要多少现金流出才能换得来,这一点非常关键!在一家公司不得不支付出现金才能赚到现金的情况下,这公司的现金净流入肯定不会太多。

自由现金流
=现金流入-正常资本支出(固定资产增置及改造支出)
=净利润+税后利息*(1 - 税率)+折旧和摊销-营运资本变动-资本支出

如果要依据现金流进行投资的话,要看的就是自由现金流。收益一般却非常值得投资的大牛股,就是因为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像可口可乐、喜诗糖果就是典型的旧设备不用更新迭代,而且还计提了大量折旧的。

用自由现金流进行估值的典型,比如贝佐斯的亚马逊。

9、存货
存货增速>销售增速,意味着公司的情况有点不妙~

从会计准则上去看,对于存货分为后进先出,和先进先出两种方法。

之前看《巴芒演绎》的时候,巴菲特早年经历的那个洛克伍德巧克力公司的出售案,就是巧妙的用到了这个会计准则,找到了公司真实价值和账面价值间的套利空间。

不过,不管是哪种计价方法,都该去对比今年和去年的存货期末价值,看看规模的增减情况。一家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存货开始逐步减少,应该就是好转的第一个信号。

10、增长率
公司的收益增长率来自两个方面:降低成本、提高价格,而收益增长率是唯一能够影响股价的增长率,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收益增长率高的股票更值得买。

如果找到了一家能够找到合理办法提高产品价格,又不损失客户的公司,当然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11、税前利润
股票投资中真正的底线就是: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所有成本(包括折旧和利息费用)

不同行业的平均税前利润水平差别很大,同一行业内进行对比才有用。根据税前利润率可以推断,税前利润率最高的公司经营成本最低,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在整个行业都不景气的时候,存活下来的机会更大。

在行业复苏阶段,所有公司的业务好转,那么行业内税前利润率最低的那家公司,反倒会成为最大的黑马!

如果选股的时候决定不管行业是否景气,都要长期持有的话,就该选税前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公司;如果只打算从一个行业成功复苏阶段去持有一只股票的话,就该选税前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公司。

然后就是,公司们是时刻在变化的,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定期核查,跟着季报、半年报和年报走就行了~

第三部分:长期投资

如题,要长期投资,林奇对普通人就是这么建议的,因为没事总折腾股票的话,那些交易成本严重侵蚀你的投资收益。一般股票的长期平均投资收益率是9%-10%,如果自己没信心做到12%-15%的话,就买基金好了~

选基金经理的时候,要搞清楚类型、对主动基金经理要多给点时间,看一年半年的业绩说明不了他的实力。

作为普通人来说,林奇认为一个小的投资组合里面持有3-10只股票是合适的,有适当分散,可能持有了n倍牛股,同时也没进行盲目的多元化投资。

关于分散投资,首先林奇是主张一直满仓股票的,其次就是分散就是基于前文提到的6类股票进行的分散。

缓慢增长型公司是低风险、低回报的;
稳定增长型公司是低风险、中回报;
隐蔽资产型公司是低风险、高收益股票,但前提条件是真的能确定隐蔽资产和它们的真正价值,这样的话可能会获得2倍、3倍甚至5倍回报;
周期型公司可能是低风险、高回报,也可能是高风险、低回报的,这完全取决于你对公司发展周期判断的准确程度,如果看准了10倍都是可以的,反之,也可能亏掉80%-90%;
关于10倍、n倍大牛股,可能来自快速增长型公司,也可能来自困境反转型公司,这两类都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上涨潜力有多大,下跌的潜力也会有多大。

并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的风险回报分析方法,关键就是要买入自己真正了解的股票,还有就是,价格、价格、价格!

关于买入时机,林奇给出的建议总结下来就是:逆市!别人恐惧的时候你去贪婪~关于卖出时机,林奇认为并没有一个完全使用的、统一的公式可以指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思考买入理由一样,去思考何时卖出,所以,把六种类型公司的买入理由反过来用也就够了。

至于短期股价的走势,会经常与基本面相反,但长期股价走势最终取决于公司盈利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如果一家公司目前经营状况非常糟糕,并不代表未来就不变的更加糟糕……所以,因为价格便宜去买一家公司的股票,肯定是不对的。

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跌到0,你的亏损是100%的话,不管当时买这股票的时候是3块钱/股还是300块/股,结果都是输光。

自己选到的股票涨了,并不能说明自己是对的;跌了,也不能说明自己是错的。根据基本面去做认真分析,发现出错或者基本面变坏,就赶快清掉一些股票,把资金配置到更好的股票上就好了。

我们不可能准确预测市场,不可能每一次都判断对,也不可能所有赚钱的股票都买到,纵然是彼得.林奇,在自己的投资生涯中,也遇到过很多出乎意料的大牛股和擦肩而过的n倍股。

最后要说的就是,如果你没买入一只好股票,并不会让自己损失一分钱,但频繁的买卖很多烂股票,一方面在损失交易成本,一方面可能也会在股价下跌中亏钱。

所以,我们很需要小心周围声音的煽动,好好去看基本面。这些噪音真的不止来自普通人身边的小圈子,还包括投资圈的各种集体上头。

比如,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整个A股市场都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给打懵了,仿佛这件事儿才是决定全世界资本市场未来的唯一重要数据。

而这样的事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卷土重来一次,只不过有的时候是M1、有的时候是M2、有的时候是存款准备金率、有的时候是通货膨胀率、有的时候是社融规模……


道理就是道理,操练还得靠自己。

做好自己,安守本心,少去参与那些花里胡哨的热闹事儿,可能很快就能靠投资赚到钱,而不是傻傻贡献交易佣金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