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资产市场,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各类公链或应用可谓层出不穷,但很少能和比特币一样稳居市值前十。当前,许多曾经市值前十的项目已经退居百名之外的,个别早期项目已经跌到了千名之外,甚至归零。
来源:QKL123
本文将梳理那些曾经市值前十的项目,从区块链项目不断演化的视角,试图揭示加密资产沉浮背后的原因。
来源:QKL123、CoinMarketCap
一、区块链1.0时代-山寨币的崛起与没落
2008年11月,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最初只是密码朋克们的思想实验。在比特币上线、开源之后,比特币社区参与人数逐渐增加,围绕比特币这个新鲜事物的讨论随之增多。其中,许多想法开始付诸实践,特别在比特币价格不断暴涨的利益驱动之下。
在2009年1月比特币创世区块之后的三至四年内,出现了大量的山寨币项目其中多数致力于改进比特币支付系统的设计,如域名币、开发币、莱特币、点点币、大地币、运输币、新星币、羽毛币、美卡币、数码币、质数币、夸克币、未来币、狗狗币等。
从2012年市场发展初期,直至2013年末迎来大牛市,那时市值排名前十的项目大都是比特币的山寨项目(个别项目属于资金盘)。当时的加密资产市场还处于一个相对初期的阶段,很多投资者被比特币的“革命光环”所吸引,一些人抱着“下一个比特币”想法盲目追高,催生了一个个昙花一现的山寨项目。
来源:QKL123
(1)域名币(Namecoin)
2011年4月18日,第一个山寨币域名币发布。域名币基于比特币的代码,增加了类似传统DNS(域名管理系统)服务商的功能。当时BTC-E交易平台网站被屏蔽,针对传统DN服务的这个痛点,域名币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匿名、阻止网络审查的域名注册系统。域名币对应.bit域名,类似.com的服务,被永久性写入区块链。
由于域名币的匿名、低成本、无法审查的特性,给非法行为提供了便利,使得.bit网址不受传统DNS服务商支持。而且,普通用户使用门槛很高,需要额外技术手段访问.bit网站。目前,.bit网址依然只是很小众的DNS。
(2)开发币(Devcoin)
开发币于2011年8月5日发布,与比特币系统设计接近,出块时间10分钟,但每块产量5000个币,发行总量210亿。但与比特币有明显不同的是,其挖矿所得10%归旷工所有,90%归开源创作者所有,用于支持资助创作者,如硬件开发者、作者、音乐家、画家、图形艺术家和电影制作者等。
但是,90%的挖矿所得如何分配给创作者,如何吸引创作者使用等问题,都是项目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生态上难以形成可行的闭环,存在环节上的致命缺陷。目前,开发币已经退出市场流通。
(3)莱特币(Litecoin)
莱特币于2011年10月7日被发布,与比特币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在出块时间、区块大小和加密算法上有些不同。相对比特币,莱特币在交易速度有所提升,并打出“比特金,莱特银”的口号,从众多山寨币中脱颖而出。如今,莱特币流通市值依然位居前十,这和LTC后来的发展定位有关。
虽然莱特币并没有所谓的“重大创新”,却担当起了比特币新技术采用的试验场,隔离见证、闪电网络等技术的率先采用,让莱特币具有了较好的价值支撑。但是,这些都很依赖比特币技术迭代所带来的光环效益。未来,随着比特币技术迭代的放缓以及竞争者的不断涌出,比特币新技术的光环效应会被大打折扣。
(4)点点币(Peercoin)
点点币于2012年8月19日正式发布。针对比特币挖矿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的问题,点点币创新的采用了工作证明PoW与权益证明PoS混合挖矿方式。初期采用PoW挖矿方式将Token分配给矿工,后期随着挖矿难度增加,系统主要由PoS共识算法维护。PoS采矿方式借助普通电脑和客户端就能处理交易和维护网络安全,可以达到节能和安全的目的。
但是,PoS机制尚不成熟,后续项目的创新迭代让其不再耀眼。而且,点点币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更新问题(部分钱包无法同步)等,导致信任危机,之后逐渐没落。
(5)大地币(Terracoin)
和比特币类似,大地币采用SHA256算法,每隔2分钟产生一个区块,总量为4200万,于2012年10月26日正式发布。相对于同时期的山寨币,同质化严重。
(6)运输币(Freicoin)
运输币与比特币的设计类似,出块时间10分钟,发行总量为1亿,于2012年11月22日发布。与同类山寨币的最大不同是,引入了囤积税、推广基金等概念,以加强资产流通和促进生态建设。如果持币一年,交易时会被扣掉近5%的囤积税,税费贵矿工所得。前三年挖矿的80%收益作为基金,用于扩展商业应用或提案奖励。
但是,囤积税、推广基金的概念引入,并不能作为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如果项目没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势必会缺少价值支撑。由于与比特币采用同样的挖矿算法,攻击者对其网络采取了51%的算力攻击,之后没落。
(7)新星币(Novacoin)
新星币于2013年2月11日发布,和点点币类似,采用PoS和PoW混合机制,总量20亿,出块时间2.5分钟,并提供5%年利息。算法和莱特币一样,都采用Scrypt算法,可以避开早期专业矿机的算力威胁。
(8)瑞波币(XRP)
瑞波币于2013年1月由金融科技公司瑞波(原名OpenCoin)发布,致力于为银行或支付商提供跨境支付服务。虽然项目中心化的运作方式以及代币的集中一直被诟病,但其凭借Ripple公司在技术和支付生态上的优势,依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然而,Ripple公司和XRP项目的关联性并不强,很多技术和生态并不是针对该项目。
(9)羽毛币(Feathercoin)
羽毛币于2013年4月16日发布,在莱特币基础上进行了更改,采用scrypt算法。与莱特币的主要区别是,每个区块奖励增加,使得发行总量达到33600万。虽然采用Scrypt算法可以避开专业矿机的算力威胁,但由于其全网算力较小,曾遭受51%算力攻击并造成双花交易。
(10)美卡币(Megacoin)
美卡币于2013年5月13日发布,采用scrypt算法来防范ASIC矿机威胁。美卡币每2.5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发行总量为4200万个,产量设计与同类项目略有不同。但曾因技术故障出现区块断裂。
(11)数码币(Digitalcoin)
和莱特币类似,数码币也采用scrypt算法,于2013年5月18日发布。数码币的发行总量为2亿,出块时间20秒,40秒确认。通常情况下,比莱特币的处理交易速度要快,但并没有其他的创新点。
(12)质数币(Quark)
质数币于2013年7月7日发布,和比特币一样采用PoW机制。与比特币最大的不同是,在挖矿过程被赋予了一个寻找质数的功能,可以利用PoW的能量消耗。采用xpm原创算法,每一分钟产生1个区块,总量不设上限,根据未来素数的出现而提高。随着发现质数的增加,开采将会越来越困难。虽然质数币在算力能耗利用上有改进,但对于类似比特币的支付系统来说,在应用场景上和底层技术上并没有突破之处。
(13)夸克币(Quark)
夸克币于2013年7月21日发布,30秒一个区块,发行总量是2.58亿个。夸克币采用六种加密算法(blake,bmw,groestl,jh,keccak,skein),需要进行9轮哈希运算,并选取3轮适用随机散列函数,在算法安全性上有所创新。而且,只能通过CPU挖取,避开了专业矿机的算力威胁。虽然在处理速度上和算法安全性上有所改进,但没有后续的技术迭代,很难超越同质项目。
(14)未来币(Nxt)
未来币于2013年11月24日发布,1分钟确认交易,总量10亿枚。与比特币的底层有所不同,该项目采用100%股权证明PoS机制,可以在小型设备上运行,且具有资产交易、去中心化域名、帐户租赁等多种功能。其中,引入“彩色币”功能:允许给一个特定的币“着色”,着色后的“彩色币”可以代表债券、股票、财产、商品等。
单纯从设计上来看,当时未来币可以看作是最为颠覆比特币的项目,不仅会改善比特币的大量能源消耗,而且在交易速度上更快,更重要的是在应用上的功能拓展。但是,未来币并未能够兑现所描绘的宏图,反而被之后的同类项目所赶超,最终被原团队所放弃。
(15)狗狗币(Dogecoin)
狗狗币诞生于2013年12月8日,创始人包括一位澳大利亚的品牌与市场营销专家。狗狗币基于Scrypt算法,发行设计上类似比特币,主要的区别是不设发行量上限。在交易上相对比特币更加便捷,通常被用于打赏。虽然狗狗币并没有多少创新,但却能够凭借营销和打赏定位,在加密资产领域得到了有效推广。
小结
对过往“市值前十”的山寨币进行总结,会发现:一个山寨币项目如果能够走的长远,其并不需要有多么“宏伟的创新”。除了不能出现大的问题(如安全问题、团队放弃等)之外,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好的差异化定位(根据资源条件实现一个可行的差异化场景)。
二、区块链2.0时代-新一代基础设施在路上
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各类IXO项目吸引场外资金涌入,特别是在以太坊ICO热潮之后,催生了2017年的超级大牛市。如果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同类项目涌现看作区块链1.0时代,那么以以太坊为代表项目的涌现可以看作区块链2.0时代。
过去的几年,加密资产市场也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市值前十的项目新增三类:一类是以以太坊和EOS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平台,一类是以达士币和门罗币为代表的匿名币,一类是以比特币现金为代表的比特币分叉项目。
来源:QKL123
(1)达世币(DASH)
达世币,原名Darkcoin,于2014年1月18日被推出,最早是基于莱特币的分叉,但后续基于比特币作了许多改进。最大的改进是:从底层上,将单一层矿工网络拓展到主节点和矿工组成的网络,使得网络可执行隐私和即时的交易功能。但由于采用混币等技术,在匿名属性上相对门罗币等后续同类项目较弱。
(2)门罗币(Monero)
门罗币,原名BitMonero,于2014年4月18日作为ByteCoin的分支推出。相对于比特币等山寨币,门罗币的最大差异在于匿名隐私性上的极大提升。通过使用隐身地址和环形签名技术,隐藏交易地址、接收者身份和交易金额等信息。同时利用Cryptonight等算法对抗ASIC矿机的威胁,且在后续迭代中,不断更改加密算法(目前采用RandomX)。但是,由于交易匿名性往往会涉及非法活动,面临较高的监管风险
(3)比特股(BitShares)
比特股最初是以ProtoShares(PTS)的名义创建,后来重组命名为BitShares,并于2014 年7月19日上线。比特股首创委托权益证明(dPoS),致力于打造一个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同时发行的去中心化稳定币(BitCNY等)。但是,由于前期的不断超发和中心化等问题,创始人员早已纷纷离开。而且,交易设计存在连环爆仓等系统性问题,后续版本还在不断迭代改进中。其中,BitShares 4.0将于近期上线。
(4)泰达币(Tether)
泰达币,即稳定币USDT,由Tether公司发行,于2014年11月上线。USDT等稳定币的出现填补了市场空白:一个是作为非法币交易平台的资金入口,另一个用于价值存储、价值转移等。最初,USDT基于比特币上层协议Omni Layer发行,承诺与美元1:1兑换储备。然而,Tether公司背后的美元储备不够透明的,虽然USDT链上账本是公开的,但储备不足等中心化带来的问题一直被业内诟病。加上,Tether与交易平台Bitfinex的利益关联,USDT曾因暴雷出现过几次较大波动。
(5)以太坊(Ethereum)
以太坊由 Vitalik 于2013年提出,并在2014年完成众筹,最初版本于2015年7月30日上线。前期,采用PoW共识机制,利用Ethash加密算法来抵御ASIC矿机。曾因2016年The DAO事件而导致社区分叉,最终原团队选择开发回滚后的区块链。如今,相对比特币等现有公有链,以太坊在技术开发、交易成本以及应用生态等方面更具综合优势。但是,现有版本在可拓展性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限制了应用的开发或使用。以太坊2.0版本将进行全面的底层升级改造,但后续迭代相对漫长。
(6)恒星币(Stellar)
原瑞波CTO Jed McCaleb自2013年离开瑞波后,于2014年开发恒星开源协议。恒星开源协议在2015年11月1日上线,采用SCP共识机制,原生通证是lumens,交易速度上较瑞波协议有所提升。与瑞波协议类似,恒星开源协议也是为银行或支付商提供跨境支付服务,前者侧重银行业务,后者侧重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服务。但相对瑞波的先发优势,后者在企业生态、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7)斯蒂姆币(Steem)
Steem是Dan Larimer(BM)离开BitShares之后创建的一个项目,定位为一个社交内容平台。Steem利用通证来奖励用户共享内容,参与主体包括内容生产者、点赞者、评论者等。基于STEEM智能合约制定的内容平台,通过激励机制,可实现对内容的价值分配。Steem 于2016年3月24日上线主网,与BitShares一样,都采用dPoS共识机制,可以进行投票治理。但是,在2017年4月BM退出Steem项目之后,项目出现明显停滞。而且,BM转到EOS项目之后,正在开发基于EOS的全新社交内容平台Voice,这对Steem产生竞争威胁。
(8)The DAO
The DAO,以太坊平台上第一个众筹项目,成为当时融资金额最大的众筹项目。该项目由德国初创公司Slock.it背后的团队发起,以太坊基金会也参与其中。但在2016年6月,众筹资金因为代码漏洞导致超过360万枚以太坊被盗。为了挽回被盗损失,以太坊社区投票采用“回滚”的方式来追回被盗资金,结果导致社区分裂。The DAO项目随之夭折。
(9)应用链(Lisk)
应用链旨在打造一个基于侧链技术的区块链应用开发平台,可以为开发者提供一系列简单易用的开发组件。Lisk的第一版白皮书于2016年2月发布,主网在2016年5月24日上线。虽然利用侧链技术可以解决应用开发中的网络拥堵等问题,但基于侧链的维护成本较高,尚未出现基于该项目的侧链应用案例。目前,应用链项目进展缓慢,而同一赛道竞争者大都从区块链底层进行创新,未来落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10)埃欧塔(IOTA)
埃欧塔定位于物联网领域的开发平台,主要针对物联网存在的交易成本高、数据隐私等问题。但与多数项目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其并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而是基于DAG技术(有向无环图)。基于DAG技术,虽然使得分布式账本具有零传输费用和无限扩展等特性,但缺少内在的激励机制以维护网络的安全性,不得不依靠中心化的节点来维护。目前,该项目已与一些大企业开展数据合作,但项目自身进展缓慢,特别是智能合约的功能实现等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11)艾达币(Cardano)
Cardano致力于打造一个“和比特币一样安全”的智能合约平台。与同类项目有所不同的是,其采用一个创新的权益证明Ouroboros,并且将计算层和结算层分层处理,以支持大规模应用。该项目于2017年9月29日上线主网,但也只是实现结算层的功能,链上的智能合约等功能还在多线开发之中。目前,项目正在对Shelley版本进行测试,近期将会进行升级。但是相对于以太坊来说,其在生态发展上存在明显落后,且在技术迭代上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12)比特币黄金(Bitcoin Gold)
2017年10月24日,比特币区块高度491407,比特币黄金分叉。为了防止ASIC专业矿机的算力威胁,团队采用Equihash算法来替代原SHA256算法。然而,市场上已有项目Zcash也采用了此类算法。因为比特币黄金的全网算力较小,在2018年5月遭受了51%以上算力攻击,并造成资金损失,网络安全性备受质疑。
(13)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
从2015年开始,围绕比特币的扩容问题,逐渐演变为社区的分化。2017年11月13日,比特币现金在“隔离见证”激活之前从比特币原链硬分叉,比特币现金选择了“大区块”发展之路。然而,比特币现金并没有留住原比特币社区的大多数人,之后比特币现金再次出现社区分裂。虽然比特币现金定位于点对点电子现金,但目前来看其与比特币在应用领域重合度依然很高。而且,比特币Layer 2的应用拓展对其后续发展也会产生较大威胁。
(14)波场(Tron)
波场最初是打算做一个娱乐内容平台,但后来转为DApp平台。底层设计和EOS类似,抢在2018年5月31日上线主网,但技术上并没有特别的创新。波场团队在营销推广和生态建设上却不遗余力,目前波场上的应用大多以博彩游戏类应用为主,在DApp应用领域分得一席之地。然而,作为区块链开发平台,随着后续日益竞争的加剧,需要在技术上得到支撑才可在未来市场站稳。
(15)柚子(EOS)
EOS由Block.one公司主导开发的一个智能合约平台,旨在为高性能分布式应用提供底层区块链平台服务。该项目的CTO BM,曾先后出走BitShares和Steem,如今又将精力放到EOS上层应用Voice上,这在社区引起了不小的争议。EOS项目号称百万TPS,但于2018年6月1日主网上线后的表现一直离目标差距很大。目前,EOS是继以太坊之后,应用生态较为繁荣的项目,但其超级节点带来的中心化问题依然制约着社区的发展。
(16)比特币 SV(Bitcoin SV)
结束比特币扩容之争之后,原比特币现金社区再次因为发展路线而出现分裂。2018年11月15日,比特币现金硬分叉为比特币现金和比特币 SV。比特币 SV社区不仅支持“大区快”,还主张恢复至“比特币的原设计”。分叉之后,两个社区为了争夺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算力战争,最后可谓是两败俱伤。另外,比特币 SV的发起人Craig Steven Wright一直自称“中本聪”,而备受质疑的真假中本聪给项目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17)币安币(Binance Chain)
在各类加密资产中,平台币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背后有交易平台背书。2019年4月19日,币安链(Binance Chain)主网已启动,并在4月23日由ERC20代币向主网切换。自此,币安币从单纯的生态积分,拓展到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燃料。目前,币安币的应用场景较为丰富,包括抵扣交易手续费、参与上币投票、分红或回购销毁、网络燃料等功能。但是,随着交易平台的迅速增加,不少平台币也开始向公有链迁移,市场竞争会越加激烈。而且,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项目已经很多,且往往在用户体验上被诟病,平台币的转型将面临技术和竞争的双重挑战。
小结
相对四年前,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市场结构也已发生变化。除了比特币分叉项目出现在市值前十,智能合约平台以太坊、稳定币项目泰达币、交易平台项目币安币等相继浮出水面。这些浮上来的项目已越来越明确得指向区块链的更多应用领域。虽然目前的发展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后续还需时间来考验,并在项目技术、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角逐。
三、展望区块链3.0-跨链交互与生态爆发
区块链技术具有很强的变革性,被认为是未来价值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然而,区块链技术本身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分布式网络所带来的效率问题、链间的互操作性问题等。
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情况类似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一个是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虽然各种区块链网络层出不穷,但都相对孤立,并未实现互联互通;一个是区块链应用没有大量涌现,这受限于底层基础设施的尚未搭建完成,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不足。针对区块链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些项目还在有针对性的不断迭代之中,这里仅列出以下知名项目。
(1)比特币2.0
虽然比特币在市场的地位依然牢不可摧,但其上层应用拓展依然存在技术瓶颈,同时还面临分叉币等同类项目的竞争。未来一至两年内,比特币的闪电网络Layer 2 扩展、Schnorr/Taproot隐私技术、PayJoin支付协议和Miniscript编程语言等将会实施,可以让Layer 2层实现可编程智能合约和更多功能应用。然而,越是基于社区共识的项目,其迭代速度越是缓慢,发展道路相对漫长。
(2)以太坊2.0
在以太坊的DeFi应用生态快速发展之时,以太坊2.0版本也已经在持续开发。预计2020年实施完成第0阶段,建立新系统的基础链 (信标链),开启Staking;预计2021年完成第1阶段,引入分片技术;之后,在第2阶段完成分片化,分片链从数据容器过渡到结构化链状态,并引入智能合约和新的虚拟机等。以太坊底层的迭代升级在不断推进,但项目进展一再延迟。
(3)波卡链(Polkadot)
波卡链由原以太坊CTO Gavin Wood发起,将打造一个由多条区块链异构而成的区块链集合,目的是将现在各自独立的区块链连接起来。波卡链将采用多链异构来实现链间的互操作,使得不同区块链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和数据的传递。Polkadot等跨链项目的技术升级,有望实现公有链之间的互操作性。加上不同区块链协议之间的协作加强(包括联盟链等协议),可以让更多应用链之间实现业务交互,这为未来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但和以太坊2.0类似,在技术上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4)Filecoin & IPFS
IPFS是一种文件存储和共享协议,与互联网时的HTTP协议相对应,可以看作区块链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可以实现分布式的存储和资源的高效共享,已被很多项目选作区块链底层存储协议。但是IPFS缺少激励网络,Filecoin则是在其基础上构建的公有链,以激励IPFS生态的发展。Filecoin项目于2017年推出,单由于设计较为复杂,曾被屡次推迟。终于,在不断测试之后,“呼之欲出”的主网有望在近期上线。
互联网泡沫之后,互联网应用经过十年多的发展才变得成熟。区块链杀手级应用的出现会被时代加速,但依然相对漫长。未来一段时期,下一代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不断出现,会受到市场的短时追捧,或将是下一轮牛市的催化剂。之后,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迭代,胜出的公链项目将为区块链应用的大量出现提供更多可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