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秘史#(1)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美元,是二战后才替代英镑,成为全球货币霸主的。
而事实上是:早在一战后的1920年代,美元就进行了首次国际化,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山姆大叔凭借着迷你版马歇尔计划-《道威斯计划》和独霸天下的工业竞争力,向欧洲和拉美进行巨额(美元)资本输出,以致于到1918年时:美国已经拥有全球黄金储备的59%;到1931年时,全球诸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比例同样高达40%。
可以说,在全球金融实力和货币竞争力方面,已吊打英镑,睥睨天下。
PS:当时全球主要经济体实行金本位,拥有多大规模的黄金,才能相应发行多大规模纸币(以一定的准备金率或者说比例放大发行);更直白的说,黄金储备越多的国家,才可以发行更多货币量且信用更高,才会被被世界各国采购为外汇储备。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1931年,欧洲金融&银行大恐慌爆发,先是德奥央行被挤垮,英国放弃金本位,然后恐慌情绪被传导至北美大陆,国际美元外汇持有者和美国民众疯狂挤兑美利坚银行,直接导致美联储成员银行的存款几乎被提光,执政的罗斯福总统被迫关闭全国银行系统以应付危机。美元也因此被美洲之外的世界抛售,龟缩回本土;美元的第一次国际化刚亮了个相,就黯然收场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元第一次国际化昙花一现?美元第一次国际化的功败垂成又对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起到什么“以史为鉴”的作用?
就让我们先回到隐秘的历史角落里,从美元第一次国际化的前情动机、演绎过程以及英美法德日苏六国地缘争霸的恩怨细节中,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
美元第一次国际化的前情动机到底是什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事实上,美元的第一次国际化,是一战后“美国工业实力和经济结构”驱使的客观结果,美国的上层建筑(执政精英和执行美元国际化的机构)一直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半直觉半糊涂的被推着前进,以至于在应对“美元国际化问题”时,举措失据,政策混乱,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谈到。
你可能要问了,美元第一次国际化背后的“美国工业实力和经济结构”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简白一点说,工业实力指的是:一战后,美国的商品在全球有着无可匹敌的竞争力,1914年前后,美国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德之和;1918年,美国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已经高达39.2%,美国商品(特别是工业品)涌入五洲四海,广受欢迎。
经济结构指的是:美国一战后,存在着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美国经济的又一次极度繁荣,美国企业源源不断的为欧洲交战国提供粮食、纺织品和钢铁大炮;战争结束后,欧洲的需求骤然降低,生产过剩的问题就显现出来,特别是农产品:在整个1920年代,农业过剩几乎没被解决甚至得到上层建筑的重视;工业制造品,虽然由于1920年代美国电力、汽车革命,延续了一段繁荣,但1926年之后,工业也开始显现出和农产品一样的过剩问题。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没有注意调节财富分配问题,在整个1920-1929年代,工业产值虽然增加了50%,但工人数量几乎没有增加,工人平均工资还下降了5%,农民收入更被消减了28%;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1920年代,大众的有效需求整体是下降的。
生产过剩,需求暴减,势必引发资本过剩,原因很简单:需求不振,企业主就不会再把赚来的巨额利润(资本)投入再生产,而是把利润总额要么存进银行,或者搞点刺激的。
所以,“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的经济结构下,就是驱使企业主以及美国经济机构为这种经济结构寻找出路,办法无非就是这么几个:①增加出口,②资本输出全球,③资本搞投机性增值(股市等),④调节财富分配增加国内有效需求。
“调节财富分配”这一点,企业主和当时的自由垄断资本主义执政层是断然不会同意的,考虑都不会考虑,当时的美国盛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搞财富再分配,简直就是破坏了当时的美国道德,至少是破坏了美国精英层信奉的道德。
“增加出口”这一点,由于一战后英法苏等欧洲国家致力于恢复经济,战争一结束,就用提高关税来保护国内的工农业,所以美国战后谋求极速扩大出口的努力也进展缓慢。
就这样,美国解决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的方向,不可避免的倾向了国内股市投机和资本输出国际。
一方面,大量的企业主将过剩资本投向美国股市,造成股市暴涨,而十年不涨薪的工人和部分中产阶级,一看股市暴涨,纷纷跟进,造成了更大的“股市繁荣”,一时间,从银行家到洗碗女工,都热衷于炒股,看起来也都拥有了很不错的“账面资产”,每个人心里都充满“财务自由”的好梦。
另一方面,借助于战后欧洲国家特别是战败国--德国、奥地利、东南欧小国急需要外国投资恢复经济的契机,美国政府、商业银行以及私人投资者借贷给德国、奥地利、东欧小国大量的美元,进行大规模的美元对外输出;而德国、奥地利、东欧小国拿到美元后,一部分又用来购买美国的机器设备、汽车以及轻工制造品,解决了部分生产过剩,“看起来”造成了一个良性的经济正循环。
1924-1931年,美国仅向德国就输送资本约60亿美元。
同时,靠着让欧洲(甚至全球)国家普遍使用美元以及让他们把美元作为外汇用于国际贸易或次黄金储备(由于美国本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量,让英法德等大国会把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用来国际贸易和坚挺本国货币;更有不少全球小国不具备大规模储备黄金的实力,就把本国货币和金本位的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然后储备美元就等于储备黄金了,因为美国承诺美元是可以随时兑换黄金的),美元国际化似乎已经成功,成为和英镑比肩的全球货币。
股市繁荣、美元成功国际化,又“解决”了生产过剩,看起来问题被上层建筑完美解决了。
所以信奉“自由垄断资本主义”的胡佛总统在1928年竞选时,对美国未来充满信心,宣称:如果他当选总统,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
对此,美国选民也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把胡佛选上了总统宝座。
但在美国人全民憧憬的同时,美国股市和货币国际化暗流涌动,危机洪流正在汇聚。
向德国借贷的《道威斯计划》
血色欲望:1929年美国大股灾
正如前文所述,美国将一部分过剩资本引入了股市,看起来很高明,但对于过剩资本在股市的投机规模、杠杆程度和应有的监察,却放任自流,很快就造成了股市的大泡沫,1926年开始:
原来市盈率只有10倍的股票,一下子暴涨到了50倍(市盈率越低,就能在越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
很多没有承载过一位乘客的航空公司,因为搞一些“飞跃大西洋”的故事噱头,股价就蹭蹭蹭的飙升。
更糟糕的是,到1927年7月,美联储主席本杰明.斯特朗把央行基准利率从4%,降低到3.5%,造成了更多的资金,特别是银行资金,流向股市去投机,原因很简单:商业银行以3.5%利率向美联储央行借贷资金,然后以12%的利率借给股票经纪人,转手就是7%的利润,诱惑难耐。
当然了,美联储主席本杰明.斯特朗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刺激股市,他的本意 ①为了刺激1926年开始国内萎靡不振的经济,降低借款利率,让企业主敢于贷款投资;②为了国内严重的资本过剩问题(股市泡沫严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降低利率,有利于美元对全球的资本输出(贷款利率降低了,外国愿意多贷美元);③最重要的一点是:支撑英镑的币值稳定,由于英国在1925年4月恢复了金本位战前平价(英镑纸币和黄金的兑换比率,和一战前保持一样),可是战后的英国,全球工业竞争力严重下滑,出口逆差严重,这就导致英国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当时,两国贸易最终结算时,是以黄金作为最后结算货币,也就是说,逆差国要给顺差国黄金),没有足够的黄金支撑,英镑眼看就要贬值,所以与美国紧急磋商,让美联储用降利率的方式,减少“全球投资者把黄金储备到美国或者购买美元”,让他们多购买英镑、多把黄金储备到英格兰银行,以坚定英镑币值。
结果是:美联储主席本杰明.斯特朗的本意 ①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在不解决内需(增加工农和中产阶级的工资)和生产过剩的前提下,企业主是不会贷款投资的,因为那只会增加更多的过剩。
美联储主席本杰明.斯特朗的本意 ②+③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此同时造成了美元对外输出的泡沫形成,由于美联储给出的基准利率只有3.5%,而欧洲各国的融资成本都比较高,特别是德国,贷款利息的毛利率高达6.5%-10%,这就造成大量的廉价美元,甚至是加了杠杆的泡沫美元涌向欧洲,美国商业银行和私人投资者,夹着公文包,逢人就问: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哦,不,是廉价美元了解一下,而没有考虑过欧洲各国的还款能力,最后导致大量的款项收不回(这个我们在下文会详述)。
而在美联储降低利率的骚操作下,美国股市更疯狂:
当时,美国普通投资者只需要预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其余90%由股票经纪人(借贷)给你代付;这个杠杆率太吓人了。
同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是高度杠杆的,除了造故事外,只要公司的利润能够支付企业债务的利润,股价就能涨。
疯狂,疯狂,疯狂过后就是坠亡。
1928年,美联储主席本杰明.斯特朗已经意识到股市投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连续三次加息,将基准贷款利率提高到5%,这是一个明显的风向标,提醒美国股票投资者该收手了。
但一切都太晚了,股民一向是追涨杀跌,一夜暴富的欲望遮挡了理智的判断,大股灾正在迫近,还有人抵押了全部身家去冒险。
1929年10月24日开始,美国股市再也支撑不住“暴富欲望的沉重”,轰然倒下,一路暴跌,再不回头。
1929年秋冬,大批破产的炒股者排着队在纽约大厦跳楼,而在大楼的里边,银行经理们正在焦头烂额的处理套牢在股市里的烂账,但天文数字的借贷资金注定打了水漂。
1929年秋冬,美国的金融倒在一片血色寒风中,很多撒克逊人自我安慰道:最坏的情况我们已经遇到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但不知道的是,大股灾仅仅是美国经济一系列灾难的开胃菜。
大股灾后失业的美国人
没有永远的朋友:英法美的货币三国杀
1929年10月,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股灾,让美国巨额的企业资金、银行贷款被套牢在股市里,血本无归,重创了企业投资的能力和信心,也让商业银行开始紧缩借款,并催逼国内外的借贷者还款(因为大股灾中,商业银行大量的资金烂在股市里再也收不回来,造成现金流非常紧张),此番作为之下,造成了大规模的企业破产、投资暴跌以及随后三分之一的美国工人失业,震惊20世纪的大萧条露出了獠牙。
面对全面的经济危机,执政的胡佛总统,非常信任自由资本主义会搞定一切,市场会让美国重新繁荣,如同他从一个孤儿成为大富豪一样创造奇迹。
面对全面的经济危机,原本应该通过政府大规模建设公共工程来增加投资、保住就业进而提振内需,让经济恢复正循环的联邦政府在1929年10月-1933年3月之前少有作为,把这一切责任都交给地方州县自行解决、自生自灭。
就连最基本的人道救济,胡佛的联邦政府也毫不在意,失业人员每日平均只能领到2美分的食物,导致从纽约曼哈顿街头到得州牛仔农场,饿殍满地,流浪汉向国民警卫队一样,在北美大陆四处“溜达”。
1932年7月,美国两院曾经通过了21亿美元的公共工程建设和救济计划,被胡佛强行摁住,21亿美元规模消减到3亿美元,实际执行3000万美元。
总之,一句话:胡佛总统认为市场能搞定一切,不需要联邦政府多嘴多舌,但同样是这个信奉市场自由的总统,却在1930年不顾数千名经济专家的联名反对,签署了《霍利-斯莫特关税法案》,通过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制造品进口关税的做法,“保护”国内的农场和制造企业。
领取救济食物的儿童
这时候,胡佛总统为什么不坚持市场决定一切了呢?因为大农场主和垄断企业主在大股灾中受到了重创,由美国1929大股灾带来了的全球经济萎缩,让大农场主和垄断企业主的出口锐减,他们上书胡佛:希望保护美国国内市场,把欧洲、拉美、日本和北非产品的市场份额驱逐,补给他们。
尽管美国是一个净出口国,工业制造商品竞争力强,加关税势必引发的各国贸易报复,其实对美国整体和长远利益,都是不利的,但为了少数大农场主和垄断资本家,胡佛一定要签署。
大农场主和垄断资本家是胡佛当选总统的最大金主,他岂敢得罪!
欧洲、拉美、北非以及日本一看:你美利坚加关税,阻碍我们对北美市场的出口,那么我们也加税,不让你美国工农产品进入我们的市场。
至此,全球关税战争开打:英国搞起了帝国特惠制,拉着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殖民地小兄弟抱团,对英帝国及其殖民地外的国家筑起高关税长城;法国有样学样,它不搞高关税,但搞进口配额,你美国每年可以出口多少产品到法国及其殖民地,需要被严苛消减和限制;德国则联合奥地利、意大利、希腊、土耳其、保加利亚等东南欧国家,组成区域抱团联盟,拒绝英美法工业品倾销。
随即,全球关税大战带来的恶果呈现:世界贸易体系逐渐崩溃了!开始形成了英帝国贸易区、法兰西帝国贸易地区、德国及其东南欧贸易区、苏联社会主义贸易区、日本-中国东北-中国台湾贸易区等一系列诸侯割据。
世界贸易体系崩溃,随之带来的就是世界金融体系即将崩溃,既然世界贸易形成了上一段所述的诸侯割据区,根据货币依附商品交易的属性,世界自然形成了英镑区、法郎区、马克区、日元区,那么全球各国再储备你美元又有什么意义呢?
到这时,全球各国更需要黄金,而非你美元;再加上你美国大股灾前,通过高杠杆超发了多少货币;大股灾后,又有多少烂账收不回来。全球各国的外汇美元不但有贬值的风险,更有可能拿不回来。
数据也这证明了这一点:1931年春,法国银行的美元外汇回报率已经是负数。
这时,法国看到美元如此羸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自己的法郎此前一直在强调独立(多储备黄金,而非英镑、美元),现在更有可能成为全球货币之一,搞自己的法郎区。
英国更觉得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一直被美元赶超,一直看你不爽,现在你美元走弱,那还不趁你病、要你命,恢复我大英帝国全球金融霸主的地位。尽管1927年,美国为了帮助英镑稳定币值,做出了一定的牺牲,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于是,1931年春,英法伙同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要求美联储将他们价值15亿美元的外汇纸币,大部分兑换成黄金,装船回国。
同时,法国以“奥地利和德国要结合成关税联盟,对法不利”为依据,抽走了在奥地利银行的大部分存款和投资。
美联储和美国商业银行一看:好家伙,总共45亿美元的黄金储备,一下子被英法荷等国家抽走了10多亿,如果其他国家和国内百姓要闻风而动,那么美国银行有被挤兑垮的风险;美国心一慌,就紧急要求德国紧急偿还短期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前文我们有说,1由于美联储降息,大量廉价和高杠杆的美元涌向了德国,总计约60亿美元),希望借此充裕银行体系的现金储备。
奇妙的是,这个后路,有意无意间,已经被法国切断了:法国抽走了在奥地利的银行存款,导致1931年5月份,奥地利最大的银行-维也纳信贷倒闭;接着和奥地利经济、金融有紧密关系的德国银行在1931年7月被挤兑崩溃,德国宣布进行严格的外汇、黄金管制,同时不再以任何形式偿还外债,美国借给德国约60亿美元的贷款,一半多被赖账了。
同时,德国、奥地利银行体系先后崩溃,欧洲老百姓和投资者一片恐慌,马不停蹄的又去挤兑英国银行,要求换回黄金,1931年9月,英格兰银行扛不住挤兑,宣布放弃金本位,贬值30%,然后躲回英镑区去慢慢回血。
英国之后,美国就是各国银行和国际投资者挤兑的最后堡垒;纽约美联储10月份把存款利率从1.5%提升到3.5%,想要稳住存款和黄金储备,但无济于事。
德国银行崩溃和经济恶化后,希特勒崛起
大崩溃:全国银行关闭和美元被打回本土
随着全球各国和国际投资者将美联储的大量黄金储备抽走,美国大多数的老百姓也意识到:大事不妙呀!
由于大股灾、德国借贷造成的烂账以及国际资本抽离,美国很多银行的黄金和现金存款已被挤兑光,关门大吉:1931年数百家银行倒闭,1932年二千多家银行倒闭,数千万人的存款化为泡影。
美国老百姓一看:银行靠不住了,赶紧把钱取出来,放到自己床头更踏实。于是蜂拥到银行柜台提钱或干脆要求兑换黄金。
银行最怕挤兑,何况是全国性的挤兑:
1932年10月,内华达州首先顶不住了,银行歇业12天;
1933年2月14日,密歇根州关闭所有的银行8天;
1933年2月24日,马里兰州银行系统整个停运;
...
在这种挤兑和恐慌的氛围中,美国资本主义走向穷途末路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就连一向乐观的罗斯福都在马里兰州银行系统停转后惊呼:这个用纸糊的国家,还能坚持到我就职吗?
1933年3月3日,挤兑风暴降临到美国事实上的央行--纽约美联储银行和芝加哥美联储银行;纽约美联储银行黄金和现金储备已经低至极点,可以明说的是:绝对撑不过3月4日太阳(如果任由民众挤兑的话)。
3月3日,美联储精英、华尔街巨头和华盛顿高管心怀忧惧,乱成一锅粥,最终在3月4日凌晨达成一致:3月4日起,关闭纽约和芝加哥银行、证券交易所。
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典礼上,宣布:关闭全国所有银行系统。
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国家的银行和金融体系全部停转,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当时牛业的一位著名报纸编辑如此形容3月4日的绝望:我们的前面是一片沼泽,后面是沼泽一片,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美国民众蜂拥挤兑银行
或许是上帝垂怜,当时的美国遇到了适应力很强的老百姓,更遇到了大略雄才的罗斯福。
罗斯福执政后,曾在短时间内严苛控制储备交易,杜绝外国央行和投资者从美国抽离黄金,同时将美元贬值41%,再加上老百姓对新政有一定的期盼,算是勉强制止了银行挤兑风潮,银行10天后重新开放,美国金融逐渐恢复正常。
罗斯福执政后,一改胡佛自由资本主义,放任自流的态度,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民生资本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如提高工农的福利和失业救济,如联邦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入,创造就业-增加内需-刺激企业投资,把美国经济缓慢拉出大萧条。这些大家都有了解,就不再赘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从1929年大股灾到1933年美国银行系统崩溃的一系列折腾,全球贸易彻底崩溃,分裂成英镑区、法郎区、马克区、日元区等几个金融诸侯区,随着全球金融体系也崩裂,全球最强货币之一的美元被打回美国本土,美元第一次国际化就此昙花一现,黯然收场。
最后,在我们唏嘘之余,谈一下美元第一次国际化失败的三大原因:
(1)在罗斯福执政之前的美国,盛行的是“自由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非常厌恶社会福利和财富分配,甚至于到了“提财富再分配,就是触反美国传统道德”的地步;所以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的前提下,上层建筑和执政精英不会去想调节财富,增加有效需求,而把过剩的资本引向了国内资本投机(股市、房地产投机)和国际资本输出(向欧洲、拉美、北非国家输出过剩美元),而无论是国内资本投机,还是国际资本输出,在当时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主义下,就不可避免的带有高杠杆、高泡沫的属性,最后国内投机内爆(1929大股灾),内爆点燃外爆(国际资本输出),双爆之下,美元国家化被炸成了灰烬。
(2)1920年代的美国,其上层建筑(执政机构和精英层)并没有主观意识去通盘考虑美元的国际化,也没有完善的机构、专业人员、法律去支撑美元的第一次国际化,上层建筑自己都是半糊涂、半被动的前进;更糟糕的是,上层建筑在制定工业、贸易、金融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美元已经部分国际化的现实,也不愿意承担美元国际化和全球金融中心国的责任,以至于决策完全考虑国内以及极少数人的利益,以至于在1930年做出签署《霍利-斯莫特关税法案》》的愚蠢决定,引发全球关税大战,随即世界贸易体系崩溃、世界金融体系崩溃,最后作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交易媒介的美元,被打回老家。
(3)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工业实力一超多强,但军事实力、政治实力以及部分科技实力,还做不到一超压霸;英法都有做全球金融老大哥的想法,特别是英国,凭借着日不落帝国余晖和庞大的殖民地,它在战后就一直想恢复一战前“英镑全球唯一中心货币的霸权”,对美国、美元充当全球金融老大哥的事实是不服气的,在美元虚弱时,也是第一批上去撕咬的。而在英法带头撕咬,德国不再还债,欧洲、北非、中东纷纷抛售美元时,美国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威慑力和政治影响力,让他们悬崖勒马。
这就让1920年代的全球金融系统和美元地位,非常的不稳定且脆弱。
这就像一个拥有1个大太阳、2个小太阳的恒星系统,这个系统是极其不稳定的,其中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轨迹也是复杂多变的;而只有一个太阳的恒星系统,则是非常稳定的。
1920年代的全球金融系统,就是1个大太阳(美国)、2个小太阳(英法),而二战后的全球金融系统,则是只有一个太阳(美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