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 等待气势恢宏的长牛,并选择一条归隐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投资区块链,猛戳:火星财经App下载

来源:真本聪RealSatoshi

原文标题:等待气势恢宏的长牛,并选择一条归隐之路

作者 索老头

区块链行业高速发展,各种创新型项目层出不穷,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一方面我们为整个行业的兼容并包感到自豪,但也不能否认这些项目让我们逐渐迷失了方向。我们一直会在寻找腾云化龙之物。路途险阻,却从未停止寻觅。

本文将近10000字,主要涵盖了26个区块链项目,其中18个一级市场项目,8个二级市场项目。撰写本文主要是对整个行业的投资趋势有一个纲领性的总结。这些项目你不去研究,我不去研究,肯定有少数人研究,而可能存活下来并获取超额收益的恰恰是这些少数人。

Kadena

Kadena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选择在Layer1使用PoW试图扩容。这在加密货币史上属于史无前例。大多数公链都采用PoS作为Layer1扩容,或者是使用Nervos的分层思想,Layer1用Pow保证安全,Layer2上进行扩容。

Kyle在无需信任计算模型一文中把Kadena列为解决扩展性三角困境最为平衡的一个项目。即在保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基础之上同时积极的提高可扩展性。平衡是指在这三个指标中达到了一个均衡状态,而非解决三角困境。

Kadena的核心技术称之为ChainWeb链网,设计哲学上可以看到分片技术和DAG的影子,但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独创性。Kadena在区块浏览器上的可视化图形是数条PoW公链运行的同时相互缠结成为一体。

加密货币行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溢价巨大到难以置信,无论这创新最后能否实现。但可惜的是Kadena的宣传做的不够好,社区方面也较为薄弱。我甚至觉得这个项目提出的技术理念远超整个时代。过于超前往往不能被大家所理解,到了后世才会被后人正名。个人以为Kadena问世的最佳时机是在分片、PoS、分层都被证明失败之时。

该项技术虽创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PoW需要大量的算力和资金支持,一条PoW公链的早期冷启动尚且具备难度,Kadena号称成百上千条PoW公链,这使得项目在主网上线前有很高的技术风险。其次是PoW在layer1扩容的技术开发难度相当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第一轮和第二轮的融资总额为3500万美元,Mulitcioin、Scalar Capital、Coinfund等知名机构皆有投资。1年后估值大约在2亿美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Kadena有帮Cosmos和Polkadot开发Pact智能合约语言。

Harmony

草根精神永远是加密货币项目的灵魂,并且是推动项目走向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Harmony项目方恰好拥有。他们接地气的烧烤文化是其他硅谷项目没有的优势。直播吃饭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今后能把该文化发扬光大。

项目整体基本面良好。团队大多来自谷歌等高级工程师,代码库开发非常勤奋,消息更新进展频繁。国外社区较为活跃,但中国社区欠佳,仍需改进。在没有顶级资本的加持下,Harmony上线了币安。除了运气成分之外,也说明了当初投资Harmony的那些机构们的独到眼光。

彼时币安IEO正值口碑质疑,Fet和Celer双双遭遇滑铁卢。如果币安再不打造一款IEO明星项目,那么IEO可能就玩不下去了。Harmony参加过BinanceX的开发者会议,猜测和币安团队相聊甚欢。加之Harmony基本面良好,所以就被币安选中为IEO项目了。币安也非常给力的动用了PR资源,Harmony推特的关注人数目前已达7万,远远超过两大跨链明星项目Cosmos和Polkadot。(但也因此在一开始就消耗了太多的注意力)

Harmony在PoS的去中心化上做了有趣的创新。他们的PoS设计方案也为后来的Solana等项目做了参考和借鉴。同时他们与Near、Solana、Coda等一众硅谷明星项目之间也都有互动交流。

Zilliqa和Quarkchain的失意后,Harmony曾一度吸引了大量注意力,并且被看作是分片项目的未来。但自从Near Protocol逐渐步入公众的视野后,大家对分片题材的注意力又转向了Near。Near获得众多顶级资本加持,出生自带光环,无论从机构、团队、技术、社区丝毫不输Harmony半分,给Harmony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和威胁。

目前来说Harmony的估值相对较低。同时融资较少是一大缺点。如果当初Harmony不上市而是选择继续融一轮资金,把估值做到5亿美金左右,那么和Near的竞争力会更强。公链团队手里一定要足够有钱,这样子做事情才不会束手束脚。公链的性质决定了项目一定是长线作战,必须持续烧钱。

Zcash

想了解Zcash近况的推荐阅读星球日报写的一篇内容《Zcash的十月围城》。出生时自带光环,价格曾达到200万美元一枚,曾经的Zcash备受热捧,却在近三年来的发展并不理想。

市场定位以及具体适用场景依旧模糊。Zcash的可选择性隐私交易无形中降低了暗网用户的使用欲望,毕竟完全隐私以及匿名状态对于该市场来说是追求也是必要基础。这或许也是Zcash技术升级过后,其隐私技术使用率依旧不高的原因(隐私交易的占比还不及总体交易的五分之一)。

社区治理极其混乱。在吃着20%矿工税的福利之下,公司财务在18年Q2季度仍然亏损300万美元。前雇员的股权纠纷诉讼,钱包维护人员向社区发起威胁,基金会与公司之间的商标争议,矿工税分配比例的合理性等等。面对一系列棘手的治理以及资金问题,社区急需寻找新的方法来维持运营。但截至目前为止,该团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制让成员达成一致。

在上一轮牛市中表现平平。原因很多。一开始的期望过高,出来的时候是全员皆奶,比Grin还奶得恐怖。开盘价格过于巅峰,以及过高的通胀导致矿工的持续抛压。Zcash是除了Grin之外目前主流矿币里通胀是最大的。

匿名性在所有匿名币当属最强的,但这是因为它有几个中心化的验证者。这也是Zcash被很多人诟病的原因。很多人宁愿使用去中心化的门罗币也不愿意使用中心化的Zcash。

社区建设比门罗和Dash相差太多,其后亦有后起之秀Grin和Beam的乘胜追击。总体来说Zcash目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Grin和Beam

Grin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社区驱动型项目:无ICO,无预挖,无资本投资,创始人匿名。项目开发资金完全依靠社区捐赠。继比特币之后完美体现中本聪精神的项目。国内外社区氛围较好,讨论内容主要为技术和挖矿相关,在依靠社区捐赠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为频繁的开发。

当然Mimblewimble也有缺点,其匿名性强度弱于Zcash和Monero。近期DragonFly Capital的研究员爆料Mimblewimble有隐私漏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对于其隐私漏洞的真实性在业界仍是各执一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Grin极端线性通胀模型的设计使得它每年都有3153万GRIN的产出,长期来看Grin的价格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稀释,同时总体市值会越来越大。Grin长期可能会趋于稳定,而在趋于稳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波动和变数,比如矿工的成本、通胀模型的改动以及成为世界级通用匿名货币的可能性。短期在二级市场介入可能无利可图,但因项目整体基本面优秀,长期来看仍有介入机会。

Beam的优势是有资本支持和明确的路线图,因此在开发进度上相比Grin会更快。Beam的社区很大程度上依附Grin之上的。尽管Beam的技术已经是不限在Mimblewimble,但名分上会被Mimblewimble的嫡长子Grin压一头。

Beam团队的背景开发和管理实力雄厚,在代币的定位和分配设计上更具合理性。其次当隐私币被用于商业角度时,就需要拥有可审计性,例如Zcash和Monero,第三方审计一直是个潜在的问题。但是Beam是一种可进行“选择性”审计的代币,我们认为他不但能够达到正的隐私性价值储存功能,还能在大宗的商业上实现交易的可用性。

Beam和Grin两个团队保持着友善的发展关系,二者皆有各自的优势。Grin所强调的并不是隐私币,而是其高度自由性,这种无限增发的代币最终目的,是成为现有的通胀经济模型下的货币。而Beam对自我的定位是有发行限制的,并且其开采的速度也是根据时间的不同而改变的,一种有储值性的隐私币 。

Solana

Solana被称为时间魔术师,使用独创的PoH(历史证明)共识,以及七大创新技术。虽然在技术上有很大的特色,但仍然难逃高性能链同质化的实质。

他们嫌弃分片太烦和太难,觉得PoH历史证明机制是相对于分片来说更好的解决方案。当然并没有全盘否定分片,他们经常和Near protocol这样的分片项目去交流分片。

聚焦于DEX领域,想做出一款性能超强的DEX。DEX在过去的两年内一直处于瓶颈状态。这是这个项目值得期待的地方。退一步说的话,如果Solana今后在公链的道路上走不通,那么也可以退一步,专注讲DEX的故事:我们是一条做DEX的公链。

Coda

区块链的状态爆炸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状态爆炸,简单的来说,就是全节点需要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多到超过了自身的负荷。目前比特币和以太坊正无时不刻受困于状态爆炸问题。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这个问题我们忽略很久了。

而这仅仅是在区块链解决扩展性问题之前发生的事情。如果未来扩展性问题解决了呢。可以想像状态爆炸的问题会几何级数的增长。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区块链系统的运转会严重地受到影响。

Coda便试图通过zk-SNARKs压缩区块来解决状态爆炸的问题。其定位非常“小而美”,但是却是一个获得了众多资本支持的项目。缺陷是验证人节点仍然需要G级别的存储,20k的只是用户轻节点。同时协议要求的大量的Snark计算很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存储和计算资源消耗。

Near Protocol

关于Near Protocol的评价,直接沿用真本聪社区一位群友的评价:

Near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快,此时的以太坊社区,还在为EIP-1559吵得不可开交,而Near Economics推出的两款“隐藏验证器”概念,就已经借鉴和改编了EIP-1559,我说的学习能力强是绝对的褒奖,可不是国内很多项目那种复制粘贴学习。

很多项目学习能力强,是因为一件事火了,他们去学习,而Near是一件事是好东西,所以去学习,还在这东西很早期他们就学了,而且还是有思考性地去学习以及去改进。(但,也许是因为不是加密货币原生团队,所以才可以这么没有包袱?)。他们之前一直做的Whiteboard Lesson也是一个邀请很多优秀开发者来分享和学习的节目。

Near一直有想取个中文名,有叫尼尔协议、逆耳协议、聂耳协议什么的一堆。Near的英语其实是非常棒,我能想到很多优秀的文案,比如“ETH2.0 is Near”、“Future is Near”,里面的Near(接近)的意思其实很好做双关。所以为了后续的营销文案,也许很土的“近协议”才是Near最适合的名字。

学习能力和名字是一码事,能否成为真龙还得看背后的依附的定位爆炸点,目前来看,大众的观念中Near还是一个分片为特色的高性能公链。分片之王?ETH2.0杀手?这两个定位大家也许都已经很免疫,不足性感,他们在定位方面,还需要更多从哲学上而不是从技术上,来找爆炸点。

Ftt

Ftx是近期崛起的一家综合性衍生品交易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其玩法多样的品种。比如把国产的代表性公链项目打包做成了“神龙指数”,以及各种各样的衍生品工具(牛熊证,永续合约等)。

其平台币Ftt在近期市场整体下行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表现,其交易所的合约交易量整体呈向上趋势。私募筹码已几乎全部解锁。有平台币的衍生品交易所不多,Ftx算一家,整体基本面良好,期待后续表现。

TON

TON融资了17亿美元, 听说他们融资时有对标Messager。当年Facebook收购Messager时花了120多亿美金,员工只有20多人。所以这个估值有一定合理性,不能只局限在币圈的眼光去看它。在上市之后它将直接空降排行榜第十,仍然觉得太贵。加之私募投资者的获利出局,倘若不时逢超级大牛市,短期内大概率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价格下行。

最新的消息是TON的发布时间延期至明年4月,两轮融资中的大多数投资者已同意选择推迟发布时间而不是退回资金。而SEC持续不断的纠纷以及延期上线的消息,极大的消磨了潜在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

TON白皮书展现的野心很大,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公链想做的事情。其他公链或多或少略有侧重:分片、PoS、分层等等。这是一种思想的碰撞:聚焦单点VS大而全。很多信奉“大而全”哲学的项目都夭折了,好在TON的资金雄厚,手握17亿美金,是Tezos的2.5倍。巨量的资金允许TON长线作战去完成它白皮书的宏伟目标。

Primitive Ventures 创始合伙人Dovey发表过的一个观点:Telegram 的重心和优先级完全不在币这条业务线上。融资更像是 Telegram 应用本身的资金纾困。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Telegram的确是一款强大的社交通讯软件,但一直没有盈利,多年来靠烧巨额资金来维持运转。加之Telegram选择在17年大牛市这个时点发币,Dovey的这一猜测不无道理。

众多社交软件链改项目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无论是被SEC点名罚款的Kin,抑或是悬在空中的Props,以及未来的Line和Klytan。社交软件的用户数量和对应的加密货币项目的社区似乎是两个事情,这之间的网络效应想要顺利迁移似乎非常困难。Telegram作为一款日活有2亿全球用户的通讯软件,其巨大的网络效应能否顺利迁移至TON,其中的转化率有多少。以及Telegram的现有用户是否真的需要TON,增加了代币后是否反而会导致使用摩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总结一些TON的潜在问题:高估值/网络效应能否顺利迁移/项目的进展更新不太透明,社区几乎为零/能否实现白皮书的巨大野心/路线图能否按时交付/和SEC的监管斗争结局如何

Arweave

Arweave有小IPFS的称号,项目向后兼容 IFPS ,即IPFS上的开发者可以过渡到Arweave中。目前已经有 100 多个生态 Dapp在Arweave上开发和使用,但是用户数量惨淡。

全新的数据结构Blockweave和共识机制Proof of Access,使得对全节点存储文件的负担更小。主打收取一次费用永久储存的概念,希望解决虚假信息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在近日获得 A16Z、USV 和Multcoin Capital的500 万美元投资。

总体来说项目的技术和概念比较出色,通过经济激励的手法实现了永久储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现实中有多少数据是需要永久储存的。毕竟使用Arweave对数据进行永久存储成本非常昂贵。同时在后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全节点文件无限大的问题,因此节点的数量的增幅需要和储存文件的扩大相匹配。

Blockstack

Blockstack的愿景宏伟,目标是成为区块链浏览器入口和分布式应用的“新互联网”,配备了一整套开源开发工具让用户创建自己的应用。目前平台上已经有200多个DApp平台,但用户却很少。

团队技术背景过硬,顶级机构加持,代码库更新频繁,履约能力较强。作为第一个通过美国sec批准发行代币的项目,在政策上面的风险相对较小。社区运营较为薄弱。三轮总共融资8675万美元,私募投资者解锁期限较长,短期内可能有较大的抛压。

与其他区块链不同的是,Blockstack上游戏类DApp数量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些传统互联网服务的去中心化版本,比如去中心化版本的在线文档、图片备份、文件存储与分享等。这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未来Web3.0时代的一种可能性,即在中心化的体验下去使用去中心化版本的传统互联网应用。

Blockstack的设计理念与Web3.0时代用户掌控数据、用户与平台平权等理念相同,未来有可能是Web3.0框架中的重要项目。但Web3.0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用户的培养和教育需要时间,我们确实需要给项目非常大的耐心。

Celo

让我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的原因是A16Z、Polychain两者的加持。如今看来这个理由过于肤浅,其中夹杂着对国外资本机构的过度神化和盲目信奉。但我们不能否认,拥有优秀资本加持的项目天生自带吸引人的光环。

前不久DragonFly Capital举办的闭门会议中,在一个Panel里主持人问Olaf最看好哪个项目,Olaf回答的是Celo。Polychain对这个项目非常在意,还专门为其建立了生态基金。Polychain如此看重一个项目,这也是令我想深究Celo这个项目的原因所在。

Celo主要的两个赛道是稳定币和移动支付。但这两个赛道已然十分拥挤。稳定币赛道,前有各种中心化USDX方案占领市场心智,后有以太坊金融基础设施MakerDAO奋勇追击。移动支付赛道遑论Square、Paypal等传统领域的劲敌,同时主攻加密货币支付业务的项目都已遇到增长瓶颈。总体来说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行业,脱颖而出的难度很大。

Celo的愿景是希望让第三世界在内的每一个人可以像发送短信一样用手机转账加密货币,并且享受便捷的点对点借贷、保险等金融应用。我想起的是过往类似题材的项目,例如宣称“Banked the unbanked”的Omisego。如今早已是一地鸡毛。该类题材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理想太美好但现实太骨感。

目前天使轮加A轮融资将近4000万美元。猜测整体估值在5亿美元左右。代币经济模型尚未知晓。著名资本加持外加高估值的组合拳显然已经成为了标配。项目代码库基于以太坊,故兼容EVM和Solidity。同时有一些创新的技术方案,但是目前为止完成度仍然较低。创始人刻意保持了公开场合的低调,使得外界对于这一项目有一定神秘感。社区热度不高,推广相对困难。

Orchid

Orchid兰花协议一直被调侃为“十天天王项之一“,我想起的是同类题材项目Mysterium。我们亲切的称之为密链。因当时参与测试网节点有奖励,所以引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令人乍舌的是在Mysterium完成融资的第二天,CEO便大方的宣布离开团队了。虽然这个项目是加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注脚,但也隐约透露出ICO引发的问题。

兰花协议一直被传跑路谣言,但这个锅兰花真不能背。实则是当初兰花的代投失踪了,不明真相的群众误以为是项目方跑路。而实际上兰花协议顶多是和Dfinity一样无限期延迟而已。进度也是一再拖延。最新消息是12月份即将上线其应用程序,OXT 代币将在网络上线时生成。

融资4800万美元,A16Z和Polychain参与投资,代币经济模型未知,猜测估值也为5亿美元左右。项目整体比较神秘,进展更新并不频繁。这里也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我们使用中心化版本的软件尚且满意之时,我们是否还需要去中心化版本的东西?

NuCypher

NuCypher是一个低调务实的项目,尽管在一级市场里被顶级机构热捧,但鲜少有公开报道。令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莫过于彭博社专栏对其的评价,NuCypher是整个行业应该重点关注的四个项目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Cosmos、Polkadot、Nervos。但个人以为NuCypher和其余三个项目还是差一个级别的。

上一波牛市胖协议理论风靡一时,而0x Protocol作为以太坊去中心化交易所基础设施,很自然的被称作“协议级投资品”。如果有项目能够被称作是“0x协议级别”,那么是这个项目的一种荣幸。NuCypher便在当时获得了此项殊荣。

核心技术为代理重加密技术和同态加密技。项目开发进度达到预期,履约能力较好。但社区方面较为薄弱。两轮融资奖金1500万美元,整体估值达到1.3亿美元。属于小而美的项目。计划使用Lockdrop向用户空投代币,不排除在主网上线后进行公募。

Oasis Labs

一个小插曲是之前国外一家媒体说宋晓冬教授不想做Oasis这个项目了,后面宋教授辟谣说是假新闻。在听到这个假消息的时候,我真的是相信了。因为之前有太多教授系列的项目做了不好的榜样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感谢宋教授的辟谣,这让我对教授系列项目还存有最后一丝念想。

去年 7 月获得4500 万美元融资,顶级机构投资。Oasis的学术实力不容质疑,重要还是看教授的坚持能力和招揽到的团队的工程能力。项目的整体实力应该是教授系项目中最强的一个。

同时Oasis也与计算网络公链PlatON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会在隐私计算领域展开学术合作与实践探索,并在技术生态与开发者社区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隐私计算始终没有在币圈成为爆款题材,也许是因为抽象,也许是因为过于超前。但它确实是Web3.0时代的一个重要方向。前有Enigma等项目铺路,后有Oasis labs和PlatON等项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隐私计算一直在路上。

Skale

Skale Labs是一家在 Plasma 框架内开发以太坊扩容基础设施的初创公司,由硅谷工程师Jack O'Holleran和Stan Kladko联合创立。总共筹集了1710万美元,Multicoin Capital领投。Skale表示在主网上线时他们可以提供超过 750 个节点,并支持最多 6000 条独立的 Skale 链。

ETH 在过去的几年中尝试过各种 Layer2 的方案:从一开始的 Plasma、State Channel 到现在的 Rollups ,Layer2 的进展一直不顺利。我们心里也清楚,在Layer2的道路上我们已经有太多的烈士:Raiden/POA/Loom/Celer.....而Skale则是下一个Layer2的挑战者。

Roll-up是今年在以太坊上很流行的一类Layer2 方案,Roll-up的主要优点是:即时安全又便宜,不需要任何等待时间,不需要计算繁重的zkSNARKS / STARKS。而Skale则决定将Bls-Rollup纳入Skale生产网络。但也有人说明明Rollup是个折衷方法,但搞得跟万能药似的。因为连提出Rollup的那些人都没有想好。

Consensys联合创始人Joseph Lubin非常看好Skale,称“Skale 代表了最先进的Layer2技术,为以太坊生态带来了巨大的扩容能力“。至于Skale是否是最先进的Layer2技术,还有待时间验证。

Keep

以太坊生态项目一直在研究打通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方法以此让比特币纳入以太坊的生态。从Kyber的Wbtc到Keep的Tbtc以及最近Imtoken的mbtc。但比特币生态似乎很排斥,因为他们当然不想让比特币成为以太坊的一部分这近乎于对他们的一种侮辱。所以比特币和其他公链之间的互操作性难度非常大。这、注定了Polakdot和Cosmos的异构跨链绝非易事,往坏了想永远都会是一个美好的饼。

Keep还联合Summa、Cosmos等项目成立了一个跨链小组,专注于跨链方面的研究。不熟悉Keep这个项目的朋友一定会以为它是做跨链的,其实他的题材类似NuCypher。定位于以太坊链上的隐私协议层,试图通过链下隐私数据容器打造以太坊的隐私数据层,为智能合约提供隐私数据交互能力。

项目每月有一次月报更新,进度不算太快。做了隐私题材之外的很多不相关的事情,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这一点是我比较担心的。不过好在背后有A16Z和Polychain的支持,融资了不少钱,所以允许他们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

Spacemesh和Chia Network

Spacemesh的特色是人人可以用电脑参与挖矿,在多数新链采取PoS的情况下,它采取的是硬盘挖矿。DAG的拓扑结构,PoST共识协议外加抗ASIC机制。融资1500万美元,Polychain领投。

Bram Cohen推出的更环保的Chia Network项目,通过硬盘存储空间来验证其区块链。已融资340万美元。但项目更新缓慢,几近停滞。属于PoC硬盘挖矿类题材项目,和Spacemesh是竞争品。

Bram Cohen亦是Torrent技术发明者 。曾在BitTorrent构建了一套针对P2P视频传输的新协议。但遗憾公司遇到了管理不善导致的业务问题。之后孙宇晨收购BitTorrent并发行Btt代币,Btt也开启了19年IEO热潮的第一枪。

随着明年Filecoin、Spacemesh等基于PoC共识机制,主打硬盘挖矿的项目上线主网,在PoW和PoS 已经成为主流共识机制的当下,这类主打简易挖矿和去中心化的PoC挖矿模式是否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热点题材,需要时间去验证。

Handshake

Handshake专注于去中心化的域名注册、认证、交易和解析。采用了一种与DNS兼容的分散式,无权限的命名协议,其中每个对等方都在验证并负责管理根区域,目的是创建现有证书颁发机构的替代方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数字长达76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融资1020万美元,估值1.36亿美元。然而项目开发进度缓慢几近停滞,其同类竞品以太坊ENS的生态却发展迅猛,Handshake恐难以与其竞争。

Handshake试图在一个高度中心化的领域适度打开小口子,没有说颠覆DNS系统,而是在已有的系统内加入区块链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域名行业属于高度中心化,被少数机构所垄断,Handshake欲分一杯羹的难度很大,区块链对于域名命名达成全局的共识,需要系统分配资源,因此也需要获得众多的机构和个人的支持才可以推进。

Algorand和Hashgraph

DAG曾经在上个时代风靡一时,但狂欢过后,大家发现其中心化问题严重。节点数量少到难以达成币圈最低限度的共识:就是大家都觉得它节点真的太少了不能成事。Hashgraph目前的节点是29个,而且都是权威机构,普通投资者的节点参与度几乎为零。这让我想起另一种共识算法POA以及IOTA和Byteball。

Algorand很努力,但是短期内仍然受困于基金会、私募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消息不断有,但大多都是关于筹码本身。自我营销的术语是无边界的金融,但目前DeFi在以太坊上大势所趋,略显尴尬。但相比其他教授跑路链来说,整体来说Algorand还是可以的。

Hashgraph和Algorand两者有很多相似点:今年上线,明星公链,主打高性能,融资额1亿美元多一些,节点中心化,流通量较少,二级市场上线遭遇不断抛压。

其中最令人顾忌的是其流通量以及潜在抛压问题。Hashgraph三年之后总共才释放30%的代币总量,总共的释放期限拉长到10年,不免令人有些绝望。项目方都在试图通过改变代币释放政策减缓二级市场的抛压,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大量的抛压早不释放,晚些也要释放。悲观的去想这件事,多为治标不治本。

Dfinity、Avalanche和Mobilecoin

Dfinity近日发布SDK,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此次SDK发布仅仅是Alpha版本,只能支持一个本地节点。发布的不太走心,更像是一次匆忙交付的作业,为了应付投资者和机构。Dfinity的问题是延期路线图太久,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上线时机。世界计算机的故事在17年非常有吸引力,但现在确实索然乏味。加之以太坊的叙事已经从世界计算器转换为全球金融结算层了。同时具有新型高性能公链共同的问题: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开发者生态。

AVA Labs在今年的Devcon大会上推出了Athereum。直接把整个以太坊搬到了自家项目Avalanche上。而其他高性能公链也纷纷选择迁移以太坊虚拟机的做法。同质化问题严重。

MobileCoin是一款便于支付、DApp 交易流通使用的匿名加密货币,使用了英特尔 SGX 技术保证安全和隐私。与 Zcash、Monero 不同,它主要是针对手机端的用户。团队包括 Signal 创始人 Moxie Marlinspike,目前 Singal 有 3 亿人在使用。项目更新进度几乎停滞,这是令人最担忧的一点。

至此全文已经结束,我们都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想这句话在适合币圈不过了。这个行业的认知迭代速度非常快,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时代抛弃。愿我们在保持敬畏之心的同时,时刻勉励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自我迭代。

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可能有一天他们就会上山取代你。上山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们风光时你还在山下仿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