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人在刚开始进入Web3这个行业时,都会接收到非常多新名词、新术语的轰炸,并对这些新概念不知所措。
我也同样如此,刚入行时,自己看了很多媒体文章或科普书籍,为了建立一个更有体系的认知,大概梳理了一下整个行业的全貌。
这也算是Web3行业地图的最初版本了。
这个行业地图的核心就是将Web3的各类概念归类为“人-钱-物”模型,虽然很粗略,但是对于一个行业新人来说,也算是初步建立了整体的认知,了解了行业的大脉络。
(1)区块链是Web3的底层技术,所有的应用都基于区块链;
(2)人: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主要通过代币来进行治理,贡献者的贡献越多可以获得更多代币,而随着生态的繁荣,代币价格越来越高,贡献者将会受益;
(3)钱:流通货币就是各类加密货币,核心是比特币;金融体系是CeFi(去中心化金融)和DeFi(中心化金融);
(4)物:人们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钱,然后就需要各种场景去玩、去消费,因此出现了NFT(非同质化代币),以及很多GameFi(游戏)、SocialFi(社交)的应用等;
(5)元宇宙:元宇宙是一个场景,有了人、钱、物这些要素,人们可以在元宇宙这个场景中进行虚拟化的生活;元宇宙主要通过AR/VR硬件设备与现实世界连接。
由于当时并没有真正浸润在这个行业,也没有真正去build(建设)、去做一些事,因此之前梳理的行业全貌非常的宏观和粗略,缺乏很多细节。
在经过2个多月的亲身实践后,虽然已经积累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一直以来却始终感觉懵懵懂懂,同时又依旧在不断接收新的信息。
为了自己能更有效地吸收这些知识,因此自己尝试整理一个行业地图,把这些碎片化的单点知识串起来,建立一个成型的体系。
这样之后再遇到新的知识,可以在这个体系中补充,就像在盖一座知识的大厦一样,不断加砖添瓦。
Web3行业地图包含哪些内容呢?
首先是行业上下游,行业中有哪些市场玩家;
其次是不同玩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信息和资金都是怎么流动的;
最后,只有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知道我们到底在哪里,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我们提供了什么价值,以及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在Web3行业地图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对象:一是用户,另一个则是区块链。
任何行业的起点都是用户,而用户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是各类应用。
虽然用户不会和区块链直接交互,但最终信息和资金的流向都归于区块链。
也就是说,在所有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中,用户是起点,区块链是终点。
接下来,对照这个行业地图,我们具体看下这个行业中的几个关键玩家。
1.去中心化钱包
去中心化钱包是Web3世界的入口,其中目前用户量最大、最轻便的就是Metamask。
Metamask是基于以太坊生态开发的应用,而以太坊是生态最丰富的区块链,因此Metamask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用户。
(1)到底什么是去中心化钱包呢?
去中心化钱包会帮助你生成一个私钥,每个私钥会有一个对应的公钥,然后根据公钥生成一个用户地址。
类比现实世界中的银行,私钥相当于你的银行卡密码、地址是你的银行卡号,其他人会通过你的地址(银行卡号)进行转账。
你在首次使用去中心化钱包时,钱包应用会提示你保存助记词,这个助记词本质就是私钥。
助记词是私钥的另一种形式,一个私钥对应一个地址,而助词词可以对应多个私钥,即一个钱包里可以有多个“银行卡”。
所以一般情况下,当任何人拥有了钱包的助记词,也就是私钥,便拥有了该钱包资产。
不过,即使某钱包机构倒闭,你的资产也不会丢失,只要将助记词导入其他钱包应用就可以恢复资产。
这一点和Web2世界的公司有着显著不同,比如腾讯或者阿里倒闭了,你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相关数据就都找不回来了。
而在Web3世界中,由于区块链本质是一个全球共享的数据库,因此即使你在使用的Web3应用倒闭了,你的数据一直都在,无非是换一个应用使用即可。
这也是为什么说去中心化钱包是Web3世界的入口,钱包应用提供了一个方式使得普通用户能够和区块链上的数据进行交互。
(2)钱包都分为哪些类型?
上文已经描述了去中心化钱包并不是直接存放具体的数字资产,而是存储私钥。
按照是否联网,可以分为热钱包、冷钱包、温钱包。
热钱包:热钱包就是“在线钱包”,联网钱包,可以在浏览器或移动设备上使用比特币。
冷钱包:冷钱包就是“离线钱包”,通过离线让私钥永不触网,能有效防止黑客窃取,比如硬件钱包(类似U盾)。
温钱包:介于冷热钱包之间,和热钱包类似,温钱包也处于联网状态下,只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温钱包设有严格的白名单地址,不可向白名单之外的地址转账。
从安全等级上看,热钱包<温钱包<冷钱包。
对于普通用户,使用热钱包就足够了,推荐Metamask;除非有大额资产,那么可以考虑购买冷钱包设备,典型代表是Ledger。
2.各类项目与应用
Web3生态真正的繁荣是基于各种项目的丰富,而真正的Web3项目是去中心化的、基于公链的。
用户的数据与资产不会被项目方、应用平台所掌握,那么就需要发行代币,参与其中的用户可以通过拥有代币获得项目中资产的所有权、项目的治理权等等。
这些代币的交易则需要交易所,因此项目方会在交易所上币给用户们交易,以提供流动性。
各种项目方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传统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DAO,但长远看,随着项目的发展,传统组织形式无法契合项目的需要,因此会转型为DAO。
各类项目主要是区块链的应用层,可以分为几个较大的细分赛道:GameFi、SocialFi、DeFi、NFT。
(1)GameFi:Game+Finance
很多GameFi 的 finance 部分太强了,强到很多人只是为了去打金。
游戏做得足够好玩,就压根不需要 GameFi,但游戏做得不好玩,那 GameFi 的 game 意义又何在呢?就变成了打金赚钱。
因此,好的GameFi应用需要做到Game和Finance两者的平衡,目前典型的代表是StepN。
(2)SocialFi:Social+Finance
整体来看,Web3社交是一个依然处于萌芽期的赛道,相关项目层出不穷,但依然缺乏头部明星项目。
不过最近有一个比较火的方向(或者说有想象力的方向)是灵魂绑定代币(SBT,Soulbond Token)。
简单说,社会中的每一个体,包括自然人和组织,都有一个唯一账户(Soul),并可以相互发放token,这种token代表了社会关系,因此可以将原来线下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线上的社交网络,该种不可交易但可被对方撤回。
SBT 可以用来代表承诺、资格、从属关系等,其作用类似于履历表,由用户对应的相关方账户进行发行,作为相应社会关系的一种证明。
一个账户(Soul)可以绑定各类 SBT,如学位证书、工作经历、以及作品(文章或艺术成果)的哈希值等。相应的,这些 SBT 通常是由此人社会关系的各相关对手方所发行或进行证明的,如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或个人。
举例来说,以太坊基金会所绑定的账户(Soul)可以向参加其开发者大会的人发放相应的 SBT,某大学所绑定的账户(Soul)也可以向其毕业生发放代表学位证书的 SBT,等等。
为什么Web3需要SBT呢?
通过 SBT,在某种程度上将属于现实世界的“关系”通过一种可计算的手段引入区块链和 Web3 体系,有助于构建更丰富的社会化应用,进而支撑去中心化社会的最终目标。
(3)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
DeFi是基于开放的去中心化平台开发的一系列金融类应用,整个业务流程是直接与链上进行交互的。
与传统金融相比,DeFi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第一,DeFi不需要依赖任何中心化的主体来提供信用中介或者背书;
第二,没有准入限制,即任何一个联网的人都可进入;
第三,任何第三方均无法阻止任何一笔交易,也不能逆转任何一笔交易;
在DeFi中,有很多基础的金融模块,包括借贷、衍生品等等,通过不同的智能合约来实现。不同的智能合约相互调用,就可以将这些金融功能拼接在一起。
以借贷平台中的自动化抵押贷款平台MakerDAO为例:
MakerDAO通过智能合约质押用户的数字资产,再借给用户同等金额的稳定币Dai。
其采用了双币模式,一方面生产稳定币Dai,即用户最终借到的资产,另一方面还提供权益代币和管理型代币MKR,用于赎回抵押的数字资产时支付利息。
(4)NFT
NFT,全称为 Non-Fungible Token,指非同质化代币,是用于表示数字资产(包括图片和视频剪辑形式)的唯一加密货币。
它不仅能证明原创艺术品和游戏代币等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真实性,还能代表股票、房地产等实际资产。游戏和数字艺术可以说是 NFT 的两大主要应用场景。
因此,NFT 不仅存在于数字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们也可以代表任何类型的物理资产,作为一种 "数字孪生",NFT 可以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任何东西相连接,并在数字市场上实现实物资产的所有权转手和交易。
NFT是一种人们在Web3领域里消费和活动的数字化商品,相当于把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商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转移到Web3的世界,这才是NFT的最大价值。
3.交易所
Web3行业的大部分资源都汇集到了加密资产交易所,可以说交易所是整个产业链的顶级掠食者。
为什么需要加密资产交易所呢?
交易所的本质是为了撮合交易。
交易所可以分为CEX(Centralized Exchange,中心化交易所)和DEX(Decentralized exchange,去中心化交易所)。
中心化交易所,是集传统交易所、券商和投资银行的功能为一体的平台,以币安、火币、欧易交易所为代表,用户在买卖加密货币时,需要将加密货币充入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所提供流动性,并进行撮合交易、结算等流程。
如果你将加密资产保存在中心化交易所,那就是将私钥交给第三方托管,并由他们保证安全。
去中心化交易所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所,它不将用户资金和个人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上,而只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匹配希望买卖数字资产的买家和卖家,撮合交易由智能合约来完成,交易的结算、算清在区块链上完成。
去中心化交易所不负责托管用户资产,用户对自己资产有绝对的控制权。
中心化交易所,由于不需要每一笔交易数据都打包上链(这样速度会非常慢),仅在充值提现时将数据上链进行结算,因此在客户体验上,各方面都比去中心化交易所更好,这也是更多用户选择中心化交易所的原因。
但是,中心化交易所,需要用户交出资产的控制权,一旦中心化交易所被攻击或者跑路,所有用户都会因此遭受损失,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去中心化交易所原因。
除了加密资产之间的相互交易,普通用户在进入Web3世界时,会面临出入金问题:入金是将法定货币兑换为加密货币,出金是将加密货币再换回法定货币。
去中心化交易所不支持法币入金,而中心化交易所一般会支持法币购买加密资产。
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交易所与加密货币购买机构合作,用户使用这些机构的服务进行入金,比如使用信用卡、PayPal等(国内不支持),买币机构会与银行等支付机构对接。
另一种则是C2C模式,交易所撮合想要入金的用户和出金的用户进行场外交易,即买卖双方在平台外沟通和转账,平台仅起到担保交易的作用,可以类比淘宝平台,只有买家确认收货,平台才会把买家付的钱给到卖家。
4.公链
区块链根据是否需要许可可以分为公链、私链、联盟链。
公链是分布式的,每个人都可以访问、读写数据,本质上是全球共享的数据库;而私链与联盟链则是由个人或组织控制,不能自由使用,这其实已经违背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初衷。
其中中国只允许做私链和联盟链,而其他国家已经转向公链,时间已经证明,公链更有发展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外区块链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不断涌现出各种应用,生态越来越丰富,而中国的区块链行业一直都难以落地。
如果从技术视角看,区块链本身可以分为4层:
Layer0又称数据传输层,这是互联网和硬件连接存在的地方;
Layer1就是处理和完成交易的区块链(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
Layer2是与第 1 层结合使用的第三方集成,Layer2诞生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可扩展性和每秒交易数(系统吞吐量)。
Layer3是客户端应用层;L3 与 L2 相关,就像 L2 与 L1 相关一样。这是我们作为消费者实际与之交互的UI平台。
从这种分层中可以看到,普通用户不会直接与区块链进行交互,而是使用链上构建的应用;同时,由于区块链本身的性能较差(通过数据冗余确保了安全性,牺牲了性能),因此许多应用在与区块链交互时常常只用于资产清算,而用户日常使用时,数据都存在本地。
根据特性不同,公链有很多分类:
(1)根据共识机制,可以分为:POS(质押证明)和POW(工作量证明);
(2)根据隐私机制,可以分为:隐私链和非隐私链;
(3)根据编程语言,可以分为:Solidity(以太坊编程语言)和Move(Facebook之前Libra项目编程语言)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的公链,随着加密市场的不断扩张,公链市场的格局依旧还没有定型,能够满足用户不同场景需要的优质公链会持续涌现出来。
不同的链就像一个个数据孤岛,此时就需要跨链桥来打通不同链上的数据。
因此,区块链的未来格局是:多链并存,织链成网。
最后
这个只是Web3行业全景地图的第一个版本,由于个人的经验不足,肯定会遗漏很多的点,甚至已有的认知也存在不正确的地方。
因此,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提升,自己也会不断进行复盘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持续迭代这个Web3行业全景地图。
作者 | 岳小鱼,一名在路上的产品经理、聊聊职场和产品经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