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吹XRP价值的同时,瑞波公司一直大肆出售XRP盈利,2018年熊市里大赚5.35亿美元;2019年一季度盈利1.6亿美元。
链上数据显示,瑞波实际出售的XRP比公布的还要更多。
诞生于2004年的Ripple在比特币的启迪下走上了发币之路,从2013年正式发币,到2018年1月XRP价格到达顶峰的5年间,XRP累计涨幅超过2000万倍,创造了区块链世界里的财富神话。
然而,财富故事背后似乎掩盖着诸多“秘密”:
在瑞波的支付体系内,XRP从来都不是必要的条件,事实上并没有银行持续通过XRP进行国际支付结算。
对于XRP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瑞波公司本身。
【深链原创】
文丨不亮
定期卖币砸盘
瑞波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简单来说,这是一家靠卖币为生的企业。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瑞波在2019年一季度盈利1.6亿美元,盈利模式很简单——卖币。
其中,Direct Sales直接出售给机构盈利6193万美元,Programmatic Sales在市场砸盘变现1.07亿美元。
定期出售瑞波币使得瑞波公司成为加密货币世界里最富裕的组织之一,即便在2018年熊市里,瑞波依靠不断出售瑞波币依然盈利5.35亿美元。
这一切缘于2017年5月的时候,瑞波推出新功能Escrow,透过第三方托管的方式逐步释放瑞波币,通俗解释就是定期出售瑞波币。
官方对此的解释是,瑞波一直以来都被质疑持仓过于“中心化”,那既然这样,瑞波干脆就“去中心化”,通过Escrow不断释放XRP。
根据官方声明,瑞波将550亿个XRP分别放进55个Escrow的托管合约帐户中,每个帐户分别是10亿XRP,每个月的头一天解锁一个托管合约帐户,开放让企业购买,而当月未被购买的XRP,将会放回到新的智能合约。
通过这样的机制,瑞波在未来的四年半,每个月将销售最多10 亿枚XRP。
然而,链上数据显示,瑞波实际出售的XRP比报告还要多。
根据瑞波公告,该托管智能合约应该为55份,每份合约有10亿枚XRP,总量为550亿枚。
CoinMetrics提供的数据却显示,实际上一共有85份托管智能合约,虽然总数量都是550亿枚XRP,但是智能合约的数量和官方公告的并不相同,实际情况是:
25份智能合约,每份合约中有10亿枚XRP,从2018年1月开始释放,到2020的1月结束。
60份智能合约,每份合约中有5亿枚XRP,从2020年2月到2027年7月,每个月释放两个托管的智能合约帐户。
此外,CoinMetrics检测的链上数据和瑞波每个季度都发布的市场报告也存在不同。
2018年第三季度和2019年第一季度,瑞波发布的季度报告中,重返托管的XRP数量要高于链上数据所显示的数量,也就是说瑞波实际出售的XRP比公布的还要更多,数据总差额为2亿XRP,价值约8000万美元。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XRP的持币用户来说,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瑞波公司本身。
瑞波往事:接盘侠的胜利
从瑞波成立至今,瑞波一共经历了三位掌权人,整个发展史上写满了“接盘侠的胜利”。
2004年,瑞安·富格创建了一家名为瑞波支付(RipplePay)的公司,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取代银行金融体系的点对点支付网络。
在由富格掌舵的早期阶段,瑞波系统只能在相互信任的人之间进行转账,没有信任链就无法拓展,所以在此阶段瑞波一直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
直到2011年,比特币在极客圈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起瑞波公司员工的好奇。相比较之下,比特币似乎建立了一个比瑞波币架构更优越的点对点支付网络。
2011年5月,比特币先驱杰德·麦卡勒布加入了瑞波,为瑞波公司带来了比特币的技术和理念。
麦卡勒布在2010年创立了后来臭名昭著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并在2011年3月卖给了马克·开普勒斯(Mark Karpeles)。
麦卡勒布加入后,瑞波这家公司也完成了第一次权力交接,瑞安·富格主动将瑞波的控制权交给了麦卡勒布。
2012年,在麦卡勒布的极力邀请下,E-Loan前任董事长克里斯 · 拉森加入瑞波。拉森如今担任瑞波的执行主席,在瑞波的官方宣传中被视为是瑞波的联合创始人。
同年10月,瑞波获得了第一轮种子投资,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的创始人杰西·鲍威尔和麦卡勒布的密友,以及有着比特币耶稣之称的罗杰·菲尔(Roger·Ver)均参与了投资,总投资额约为20万美元,尽管在一些投资人眼中,连瑞波的创始人们都搞不清楚他们究竟要怎么做。
2013年1月,或许是受比特币启发,在迷茫中不断探索的瑞波公司终于找到了他们前进的方向——“遇事不觉先发币”。
瑞波币XRP就此诞生。
与比特币一样, 瑞波币系统建立在加密签名公开区块链上,瑞波网络希望将XRP与美元支付的信任结构网络结合,例如用于支付交易费用。
XRP的供应总量设定为1000亿枚,官方说法是避免价格波动过大,其中800亿枚代币分给了公司,剩下的200亿则由三位创始人瓜分。
克里斯 · 拉森获得95亿枚瑞波币,2014年,拉森承诺将其持有的瑞波币中的70亿枚分给慈善基金会。
杰德·麦卡勒布同样获得95亿枚瑞波币。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策略师亚瑟·布里托获得10亿枚瑞波币。
然而发币后不久,瑞波公司高层便陷入内战之中,2013年6月,杰德·麦卡勒布结束了他在瑞波的任职,原因是因为他在瑞波内部斗争中失败。
麦卡勒布不同意拉森在战略上的某些观点,而更懂商业的拉森得到了新进入的风险投资者的支持,最终麦卡勒布被迫离开。
离开瑞波之后,麦卡勒布于2014年创立了恒星币(Stellar),在改进瑞波的基础上,继续致力于实现点对点的跨境支付网络。
当麦卡勒布离开瑞波时,人们担心他会否把他持有的XRP砸入市场,使其价格崩盘。 麦卡勒布和瑞波达成了限制销售XRP的协议,分批解锁,来防止上述情况发生。
经过二轮接盘和内斗,克里斯·拉森这位外来人终于成为了瑞波的实际控制人,伴随牛市来临,拉森走上了人生巅峰。
2018年1月4日,瑞波币的价格达到了3.31美元的高点,自2017年以来涨幅达到51,709% ,总市值达到了3,310亿美元,与谷歌、苹果、脸书、阿里巴巴这些全球的科技巨头并肩。
据 “福布斯” 报道,瑞波执行董事长克里斯·拉森持有该公司17%的股份,当时控制了51.9亿枚瑞波币,高峰时价值约170亿美元,这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Ripple不等于XRP
你为什么要购买XRP?
在众多加密货币投资者眼中,XRP被认为是真正的价值币,要挑战传统的跨境支付的全球系统SWIFT,成为去中心化的全球资金结算体系,全球超过20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加入更是给XRP增加了不少信任背书。
遗憾的是,这种认知,是一半的谎言再加上一半的敷衍。
瑞波币(XRP)和瑞波(Ripple)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瑞波的产品体系中,一共有三大产品,xCurrent、xRapid和xVia。
xCurrent是瑞波的旗舰产品,主要为银行与银行之间提供跨境交易,Ripple在银行间设立了分布式的账本,每当有银行A向银行B转账,可以靠中间银行C进行清算,使A在C开设的银行账户及B在C开设的银行账户内的金额发生转变。
xCurrent的优势在于结算速度较快、费用低。目前,全球有200多家银行与瑞波合作,使用xCurrent进行国际结算,根据测算,使用xCurrent,银行最多可以降低33%的资金成本。
但请注意,这一切都和XRP无关,在xCurrent的使用场景中,根本不需要XRP。
在各类区块链新闻中,时常出现Ripple与国际大银行合作的新闻,投资者认为这是XRP的利好消息,然而事实上,当你听到有银行宣布采用Ripple的系统时,他们其实是在使用xCurrent,和XRP无关。
长期以来,XRP的价值背书其实是建立在xCurrent的丰功伟绩之上,狐假虎威。
唯一能用到XRP的产品是xRapid,模式为支付方先将支付款项换成XRP,发送给收款方的银行,银行将收到的XRP转换成对应的货币,再支付给对应的收款方。
在这种场景下,XRP成为了资金转换的媒介,但银行们似乎并不喜欢这个产品,如果XRP价格波动大,会造成汇兑损失。所以,XRP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长期保持“稳定币”状态。
对于银行而言,他们没有持有XRP的动机,这对他们来说不是投资的项目,仅仅只是一种资金转移运作的媒介而已。
并且为了降低价格波动性,银行会想尽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持有最少的XRP,只要完成了跨境支付就大功告成。
他们不会在乎XRP到底值5块钱或50块,在乎的只有瑞波公司自己以及持有XRP的散户。
xRapid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赋予XRP价值,让XRP不至于成为空气。未来,XRP能否真正创造价值,也完全取决于xRapid的发展。
尴尬的是,尽管瑞波官方正积极营销墨西哥和菲律宾的银行使用xRapid,并对外宣传有10家金融机构正准备通过xRapid使用XRP进行跨境支付,然而实际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于银行而言,使用加密货币进行中间结算始终存在法律风险,这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冒险。
总体来看,瑞波绝对是一家称得上成功,并创造了实际价值的公司,但瑞波币更像是瑞波公司用来变现的工具。
瑞波成功,并不代表瑞波币会成功。
参考资料:
1.《5 alarming reasons Ripple might not be what you think》
2.《The Ripple story》
3.《An on-chain analysis of Ripple’s escrow system》
本文为深链Deepchain(ID:deepchainvip)原创。未经授权,禁止擅自转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