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专题报告:数字货币,引领金融IT新高峰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一、技术实现去中心化,政策助力场景多元化

区块链技术作为以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存储为核心特点的新兴技术,凭借着公开透明,安全可靠,开放共识等特点,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区块链技术在比特币的成功实践,打破了数字货币发展的桎梏,时间戳、共识机制等技术有效保障了货币交易的公平有效,我们认为在区块链技术领域仍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随着国家正式把区块链技术作为重点发展突破口,未来必将诞生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赋能产业发展。

(一)区块链开启去中心化时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区块链是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融合于一体的新型计算机技术。区块链的主要用途是完成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因此本质上是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典型的区块链以块-链结构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来存储数据,由于每个区块都有着加密的数字签名和数据,这种独有的信任模式保障了信息之间的可靠传递和数字身份的建立,在医疗、金融、物流等场景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区块链按照中心化程度的差异主要分为三种部署形式,分别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公有链面向所有公众,所有人都可在公有链上存储信息,记录交易,同时也带来大量能耗导致效率较低,私有链与之相反,本质上属于中心化的特征,由中心控制者决定参与人员,效率较高,能耗少,联盟链主要针对于各类组织,每个机构单独运行,即多中心化,适合在企业间进行部署。

以比特币为起点,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区块链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0 阶段(2008-2012年)以比特币为代表,2008 年中本聪的论文标志着比特币的正式问世,随后出现序号为 0 与序号为 1 的区块构成区块链,主要应用于数字货币;2.0 阶段(2013-2015 年)以以太坊为代表,在金融领域应用更加广泛,可用于特定对象或特定数字资产;3.0 阶段(2015 年至今)以联盟链的出现为代表,技术趋于平台化,在金融之外的领域获得应用,实现可编程的社会经济活动。

技术架构层次不断迭代,基础组件与共识机制为核心。区块链系统主要包括九个部分五大核心功能,基础组件包括数据库密码库,保证链式连接;账本负责收集交易,进行合法性验证并完成区块上链;共识机制作为分布式账本技术核心,通过工作量证明,权益证明,股权授权证明机制保证交易价值达成一致;智能合约则以编码的形式呈现,最终通过接口层完成封装,应用场景包括可编程货币,可编程金融和可编程社会。

去中心化、透明性、不可篡改性保证数据安全,有望成为关键底层技术。去中心化作为最本质的特征,各节点可以相对独立存储数据信息;所有交易信息在所有节点都是公开的,都带有时间戳,可进行追溯查询;同时具有较高的容错率,个别节点的篡改不影响数据的真实性;整个的运作过程是开源的,节点间基于一套共识机制,任何人可进行审查和编写。

(二)政策大力支持技术发展,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政策大力扶持,区块链技术有望迎来新发展。2019 年 10 月国家正式明确了区块链在新一代技术变革的关键作用,指出要大力研发推动创新,为区块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基于区块链的比特币和以太币等数字货币,央行采取严监管的措施防范风险,与此同时央行也在自主研发数字货币,提高信息化水平。

区块链支出持续高增长,市场规模潜力巨大。IDC 发布的《区块链全球半年度支出指南》预计 2019 年全球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 29 亿美元,较 2018 年增幅超过 80%,预计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将达到 3 亿美元,预计 2017-2022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76%,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及未来区块链项目的不断落地,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宽。

金融领域仍是主要应用场景,应用范围不断延展。从 2018 年区块链项目行业分布情况来看,金融服务领域占 24.8%,为占比最大的行业,其次为新兴产业和行业服务机构。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应用将更为广泛。

自主创新能力凸显,有望实现弯道超车。2018 年全球区块链专利数目共 2986 例,其中中国有 2435 例,占比超过 80%,而 2014 年占比仅 33.3%,近年来中国专利数目不断增加,占世界比例持续提升。2019 年正式明确区块链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后,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实现对欧美国家的弯道超车。

(三)技术支持打破数字货币发展瓶颈,实现货币去信任化

区块链构成数字货币底层技术,创造性实现去信任化。区块链采用了不对称加密技术,解决了数字货币中的信任问题。以支付为例,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时,交易一方先通过公钥进行加密,另一方再利用私钥解密,在这个过程中是全网公开的,并可进行验证是否收到货币,完成后由于分布式记账,在所有的节点均有记录从而形成区块,无数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相互连接就构成了区块链。

时间戳、共识机制完美解决传统数字货币两大痛点。对于传统的数字货币来说,由于一直存在着“双花”和“拜占庭将军难题”,发展一直受限,直到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才得到有效解决。“双花”指的是由于数字货币具有无限复制性的特点,在各节点确认交易之前,如果有人复制该交易信息,便无法判别该交易是否成功或者被记录了两次。区块链利用时间戳的方式,保证每个区块交易的时间顺序,并且每个区块都包括了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来保证交易的有效性。

拜占庭将军难题则指的是联盟将军在只依靠信使传递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消息的正确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数字货币来说,该难题指如何判别交易的真假或者说在所有节点中,最大的容错率是多少。区块链则采用了 POW,PoS,DPoS 等共识机制,例如工作量证明机制保障了在恶意节点不超过 51%的情况下就可以达成共识,加大了恶意篡改信息的成本。

二、数字货币探索之路,Libra 发行或成转折点

数字货币经历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的探索,Facebook 发行的 Libra 将冲击主权货币,引发央行对数字货币的关注。Libra 作为超主权数字货币,其协会某种程度上承担“央行”的职责,将冲击各国的货币主权,预计将加速全球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发。目前世界各国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不一,我国央行数字货币或将在 2020 年推出,而美联储近日也公开表示正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该申明将带动各国加速竞争的步伐。

(一)数字货币发展探索,底层技术趋于成熟

现对数字货币缺乏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开始研究数字货币的可行性。在比特币出现之前,数字货币经历了多次失败的尝试,提出 DigiCash、E-gold、B-money 等系统,由于平台信用丧失和政府监管等原因失败。比特币以去中心化、分布式的网络架构结合加密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之前数字货币设计上的缺陷。比特币之后涌现了大量新型数字货币,在技术框架上不同程度地参考了比特币的底层区块链技术。直到 2019 年,Facebook 发布《Libra 白皮书》,力图建立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冲击了各国主权货币,推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

(二)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竞赛加速,2020 有望成为元年

各国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主要分为支持、抵制和谨慎支持的态度。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 2019 年 7 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将近 70%的央行都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包括美国、中国、瑞典等。2020 年 2 月 6 日,美联储公开表示正在考虑一系列与数字支付和数字货币有关的问题,包括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的可能性。

目前已经有 6 个国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包括突尼斯、塞内加尔、马绍尔群岛、乌拉圭、委内瑞拉、厄瓜多尔。2015 年,厄瓜多尔率先推出国家数字货币,不但减少发行成本及增加便利性,还能让偏远地区无法拥有银行自愿的民众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得金融服务。但是乌拉圭和厄瓜多尔因流通量太少,已经停止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

世界主要经济体仍处于观望和研究状态。美联储曾多次表示没有计划推行加密货币,但于2020 年 2 月 6 日,公开表示美国央行正在研究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美联储态度发生转变,加入全球数字货币的竞争中。加拿大、新加披、巴西等国家正在开发基于分布式账本的国家银行清算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是最早对数字货币进行研究和试验的央行之一,DCEP 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有望 2020 完成试点后推出。

(三)主流加密货币蓬勃发展,Libra 的创新引发“数字货币战争”

1、比特币:首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应用而生

2008 年 11 月 1 日,中本聪首次提出关于数字货币的设想。即“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须受信第三方的介入”,并于 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正式问世。比特币是一种 P2P 形式的虚拟的加密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成功应用,区块链相当于比特币的账本,任何时刻产生的比特币的所有权以及交易记录,都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中。

比特币三大核心技术,实现真正去中心化。1)拜占庭容错技术:抵抗拜占庭将军问题导致的一系列失败的系统属性,即使某些节点出现故障或恶意行为,拜占庭容错系统也能够继续运行。2)非对称加密技术:指加密和解密时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算法,利用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保证传输过程的安全性。3)点对点传输技术:无需中心服务器、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传输信息的技术,P2P 网络的目标是让所有客户端都能提供自愿,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

比特币的生产和运行基于互联网,是一种开源形式的 P2P 数字货币。比特币具有以下特性:1)总量有限性,发行不会失控。比特币发行的唯一来源是记账成功后系统的基础奖励,基础奖励最开始有 50 个比特币,每创建 21 万个区块后奖励会减半。预计到 20140 年,比特币总量将达到 2100 万个上限。2)匿名性较好,账户身份隐私保护。人们可以随意地通过比特币进行转账交易,不需要核验各种身份信息,更不用与任何银行卡绑定。3)生产和维持耗用大量能源。“采矿”是的每生产一个新比特币都要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执行加密过程解决复杂的数据满体,算力的高度集中以及维持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账户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4)价格易波动。比特币不与现实法币和实物挂钩,难以确保价格的稳定性。

2、以太坊:下一个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以太坊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去中心化智能合约。Vitalik Buterin 发表了以太坊白皮书,并于2014 年 1 月在美国北美比特币会议上正式宣布以太坊的亮相。以太坊的构想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搭建透明、去中心化智能合约。一般而言,以太坊两种类型的账户,外部所有的账户(由私钥控制的)和合约账户(由合约代码控制)。外部所有的账户没有代码,人们可以通过创建和签名一笔交易从一个外部账户发送消息。每当合约账户收到一条消息,合约内部的代码就会被激活,允许它对内部存储进行读取和写入,和发送其他消息或者创建合约。

以太坊作为应用平台,主要部署三类应用。一类是金融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用他们的钱管理和参与合约的方法,包括金融衍生品、对冲合约和储蓄钱包;一类是半金融应用,如为解决计算问题而设的自我强制悬赏;最后是非金融类应用,如在线投票和去中心化治理。

但是,速度较慢和扩展性不足是以太坊急需解决的的问题。由于以太坊区块链之上还有很多应用,以太坊遭受着每个交易都需要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处理的困境。以太坊试图利用分片技术,实现网络扩展。具体来说,就是用户将整个网络状态划分为一系列分区,包含自己独立的事务历史记录,某些节点只处理某些分片的事务。另外,以太坊的 PoW 共识模式意味着执行代码需要 3-18分钟,取决于网络拥挤程度,以太坊 2.0 引入 PoS 共识机制,力求消除对昂贵的 PoW 挖矿的需求。若以太坊 2.0 能解决 PoS 和分片技术难题,其仍将保持加密货币中最大的智能合约计算平台的领先地位。

3、瑞波币:搭建便捷快速的全球支付网络

瑞波币是世界上第一个开放的支付网络,开放源码的点到点支付网络。2004 年瑞波(Ripple)的早期版本已经推出,但是并不成功。2012 年开始,OpenCoin 公司开始接收瑞波项目,并于 2013年推出新版本,引入“网关”和推出瑞波币。“网关”的引入解决了用户之间的转账不再局限于熟人之间,两个无关人都可以进行转账。瑞波币是一个桥梁货币,是各类货币之间兑换的中间品,便利于网关转账或体现,并且阻止垃圾请求攻击,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瑞波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结算网络,可快速在全球任何一处转移多种不同的虚拟货币或法币。瑞波币可充当双方间的桥梁,即作为陌生人之间的“共同朋友”,相当于 SWIFT 协议中的银行,可以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转账。瑞波币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交易费用低,不同法币之间的交易,通常会收取百分之几,在加上交易费用,瑞波币的任何交易都低于 0.01$;2)匿名性,交易中不需要用户提供电子邮件、名字,或者任何信息,保护消费者隐私;3)可扩展性,瑞波币每秒可以连续处理 1500 笔交易,24x7 不间断运行,可以扩展到和 Visa 一样大的交易处理能力。

4、Libra:以多元资产为储备以稳定币值,冲击主权货币

Libra 的问世冲击主权货币,引发全球对数字货币的关注。2019 年 6 月,Facebook 公布了全球稳定币 Libra 计划白皮书,引发了全球对数字货币的高度关注。Libra 目标是在安全稳定的开源区块链基础上创建一种稳定的货币,该货币以真实资产储备为后盾。白皮书指出 Libra 由三个部分组成,三者共同构成了更加包容性的金融体系:基于安全的、可拓展的和可靠的区块链构建;被设计作为稳定价值的一种资产储备;由独立的且目的是促进其生态发展的 Libra 协会管理。

Libra 建立在安全、可拓展的区块链基础上。区块链集合了各种创新方法和已被充分掌握的技术,主要由三项技术决策。1)设计和使用 Move 编程语言。Move 用于在 Libra 区块链中实现自定义交易逻辑和智能合约,从设计上可防止数字资产被复制。它加快 Libra 区块链协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任何金额创新的演变。2)使用拜占庭容错共识机制。使用该机制实现所有验证者节点将要执行的交易及其执行顺序达成一致,可以在网络中建立信任。3)采用和迭代改善已广泛采用的区块链数据结构。为了保障所存储的交易数据的安全,Libra 区块链中的数据受梅克尔树的保护,它是一种已在其他区块链中广泛使用的数据结构,可以侦测到现有数据的任何变化。Libra 区块链是一种单一的数据结构,可长期记录交易历史和状态。

真实的资产储备后盾,具备超主权货币特征。与大多数加密货币不同,Libra 由真实资产储备提供支持。对于每个新创建的 Libra 加密货币,在 Libra 储备中都有相对应价值的一篮子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同时,Libra 储备也能维持 Libra 加密货币的价值稳定,确保其不会随着时间剧烈波动。就锚定资产而言,Libra 选择了一篮子法定货币而非单一美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权界限,不受任何主权国家的独立监管,并对用户保持无差别对待,已经具有了超主权货币的基本特征。据 Libra 创始人表示,Libra 货币篮子或将由美元 50%,欧元 18%,日元 14%,英镑 11%,新加坡元 7%构成,最后仍将由协会成员最终决定。

Libra 由非营利组织 Libra 协会管理,实现去中心化。随着 visa、万事达、ebay 等支付巨头宣布退出 Libra 项目后,21 家初始成员正式签署协会章程,成立董事会,进一步迈向全球金融共享。协会鼓励在全球多个受监管的电子交易所公开交易 Libra,交易所提供门户网站和移动应用。协会的主要任务是:1)围绕网络技术路线图,推动验证者节点和开源社群之间的协调一致;2)管理储备和 Libra 的发行与销毁。据 Libra 协会消息,已有超 1500 个实体意向加入 Libra 项目,约有 180 个实体满足 Libra.org 公布的初始成员标准。各国监管机构对 Libra 项目质疑将是公司是否和 Libra 合作考虑的重要因素。

Libra 瞄准跨境支付行业和游离在传统银行之外的人群,体现普惠性质。Libra 的目标是全球用户日常线上、线下的转账支付活动,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货币,以此建立起一套为全球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短期来看,Libra 以一篮子法定货币和高流动资产作为价值基础,相关法币的相对稳定,或许将帮助高通胀水平的国家降低滥发货币的可能。长期来看,Libra可以脱离现有储备资产而独立存在,即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全球市场决定价值方式存在,避免发达国家政府滥发货币的问题。

Libra 优势与挑战并存,面临各国监管约束。一方面,Libra 融合了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优势,升级技术和发行机制。Libra 较 USDT 在主体信用、组织架构、币值稳定和生态构建方面有显著优势。另一方面,发行主体和国家监管风险对 Libra 推广构成挑战。1)发行主体风险,Libra天然面临与商业银行类似的风险,包括超发、挤兑以及隐私泄露风险;2)国家监管风险,Libra 可能削弱各国货币主权,冲击现有货币体系,各国监管层和国际组织普遍对 Libra 持有中性谨慎的态度,不排除未来部分国家禁入 Libra 的可能。

三、央行数字货币: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力图率先推行 DCEP

DCEP,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以央行信用背书、具有价值特征和 M0 属性的数字支付工具。经过 6 年的潜心研究,DCEP 坚持双层运营体系、双离线支付模式和中心化管理机制,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等工作,有望在 2020 年首次推出。而美联储也于 2020 年 2 月 6 日公开表示美国央行在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将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我们预计,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将对我国支付行业带来新的变革机遇,利好支付终端设备厂商。另外,双层运营体系将为银行 IT 系统的升级和替换,催生巨大的需求体量,我们特别关注 IT 服务商和核心系统供应商。

(一)数字货币历经 6 年的潜心筹划,“呼之欲出”

央行成立最早从事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官方机构,成为数字货币的领跑者。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1)初步研究阶段(2014-2016 年):2014 年,央行便提出构建数字货币的想法,并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法定数字货币,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关键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2)稳步推进阶段(2017-2018 年):2017 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主要专注于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字货币的研究工作。3)快速发展阶段(2019 年至今):自 Libra 白皮书发布后,央行对 DCEP 的研发速度加快,对其的公开发声也更为密集。截至 2019 年 8 月 21 日,该研究所共申请了 74 项设计数字货币的专利。该阶段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速度加快,已完成顶层设计、功能研发和联调测试等工作。

多地区和场景试点有望落地,央行明确表示已经“呼之欲出”。自 2019 年 6 月 Facebook 发布了 Libra 数字货币白皮书,试图建立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此后我国央行频繁发声,稳步推进构建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在 2019 年快速推进并有望于 2020 年在深圳、苏州等地开始试点。据《财经》报道,由央行牵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将共同参与央行数字货币试点项目。该次试点项目采用赛马模式,在自愿的前提下,各家银行在深圳选择场景先行先试,竞争优选。交通、教育、医疗和消费等领域都有望将成为 DCEP 试点场景,具体场景选择由试点银行自行选择。目前,中国央行数字货币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2020 年或将成为央行数字货币元年。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未来展望:2020 年,央行数字货币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开始试点工作,或将成为央行数字货币元年。从能力上来看,我国已经具备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条件,有望成为率先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经济体。据报道,由央行牵头、四大行和三大运营商将共同参与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项目,2020 年将稳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此后,央行将加大对发行 DCEP后的宏观金融稳定政策的研究,包括法币和 DCEP 的汇兑率、规模和速度,以及深入研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在加快自身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同时,我国将积极加入世界数字货币的治理架构,联合美国和英国等研究数字货币的主要国家,加大对数据储存、跨境支付和数据安全的监管框架的研究。

(二)DCEP:双层运营体系和中心化管理模式,力图革新支付行业和 提升经济效益

支付方式的革新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促使央行数字货币的实践。近年来,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日新月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广泛使用不仅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也促进了支付理念创新和技术的提升。我国推出数字货币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降低发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数字货币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成本更低,使用更加便捷,同时也可以提升经济质量,增加经济效益;2)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是基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数量的迅速增长为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创造了条件,法定数字货币的使用推广同样移动终端的普及;3)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存在风险。电子货币对账户体系依赖较大,防篡改能力较弱,KYC 和 AML 成本较高;而比特币等非法定数字货币在为我们带来了分布式记账等新技术的同时,却不受现有金融体系监管,容易积累金融风险。因此,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金融基础设施创新、货币政策实施和经济提质增效等。

双层运营体系,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资源。所谓的双层运营体系,指的是央行将数字货币发行至商业银行业务库,商业银行受央行委托向公众提供法定数字货币存取等服务,并与中央银行一起维护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正常运行。采用双层运营架构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既能够利用商业银行现有资源优势,又能提高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采取该体系有以下三个优点:1)有利于利用商业银行现有资源、才人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或机构成熟的 IT 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体系,促进创新、竞争优选;2)有助于分散风险,央行在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开发中具有丰富的经验,而央行数字货币直接服务于公众,受制于预算和资源等客观约束,通过两级投放设计,可避免风险集中;3)可避免“金融脱媒”,如果采用单层运行结构,即央行直接向公众发行和承兑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将形成竞争关系,而由央行背书的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更高的信用等级和竞争力,会对商业存款货币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从而增加社会融资成本并引发“金融脱媒”。综上,双层运营结构可以形成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互补,刺激各商业银行在央行预设的轨道上进行充分竞争,推动新型金融生态的形成和发育。我们认为,运用双层运营体系将重塑银行 IT 系统,目前商业银行与央行、社会公众的对接系统单一或欠缺,因此银行系统存在替换和升级需求,利好银行 IT 厂商。

双离线支付,革新支付模式。基于 DCEP 的特殊设计,可以不依赖网络进行点对点的交易,即收支双方都离线的情况下仍能进行支付。只要交易双方都安装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数字钱包,不需要网络、不需要信号,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相互碰一碰就能实现实时转账。这也是不同于支付包和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的特殊性。双离线支付将革新支付终端设备,对 ATM、POS 机具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预计大部分商家将选择更换终端机具,这为终端厂商带来了新的机遇。

账户松耦合,中心化管理模式。央行数字货币实行账户松耦合,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通过账户松耦合的设计,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保证在实现双方匿名交易和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之间找到平衡点。与 Libra 和大多数加密货币不同,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的变化而改变,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即不能拒绝接受央行数字货币)。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也需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中心化管理模式捍卫了央行在货币流通中的权威地位,同时通过央行信用背书的优势抑制私有数字货币的市场流通,巩固货币主权。

替代 M0 的角色定位,确保货币理论体系运行。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 M0 替代,而非M1、M2 替代。因为 M1、M2 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而 M0 主要以现金形式流通,具备巨大的替代需求空间。另外,支持 M1、M2 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央行数字货币替代 M1、M2 产生的边际效益远远小于 M0,并且会造成现有支付系统和运行资源的成本浪费。作为替代现钞的工具,央行数字货币具备货币的基础职能,同时不计付利息,避免对商业银行造成挤兑现象。

实现可控匿名,寻求平衡隐私保护和“三反”。DCEP 强调要求可控匿名性,相关流通交易信息除货币当局外,任何交易方都不知道拥有者或者以往使用者的身份信息,确保交易过程中的匿名性,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形式,即交易双方可以匿名,但是在监管机构中需实名备案。同时,为了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必须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监管要求。央行数字货币绑定唯一性“标识代码”,依靠密码编写身份标识,避免“双重花销”和盗窃冒用等,摆脱假币伪钞的困扰。另外,央行数字货币系统中记录着交易人的身份资料和交流信息,法律许可范围内实时追溯,有效甄别黑市洗钱、恐怖融资和欺诈交易等非法行为。加密技术是数字货币的基础设施,DCEP 的发行利好货币加密领域的企业。

核心技术体系,保障法定数字货币七大特征。法定数字货币代表国家信用、能够安全交易和能够匿名流通等目标,应具备可流通性、可存储性、可离线交易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不可抵赖性 7 个特征,可依托安全技术、交易技术、可信保障技术三大方面的11 项技术搭建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体系。安全技术可保障数字货币的可流通性、可存储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和不可抵赖性;交易技术实现数字货币的在线交易与离线交易功能,保证数字货币的交易不受网络条件的限制;可信保障技术为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交易提供安全、可信的应用环境。央行不预设 DCEP 的技术路线,区块链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只要采用的技术能够满足市场的高并发需求,央行都表示接受,预计 DCEP 也将对区块链技术产生巨大的需求。

“一币两库三中心”核心要素,搭建原型构想。一币是指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由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两库是指中央银行发行库和商业银行的银行库,同时还包括在流通市场上个人或单位用户使用 CBDC 的数字货币钱包。三中心是指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认证中心是指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机构及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它是系统安全的基础组件,也是可控匿名设计的重要环节。登记中心记录 CBDC 及对应用身份、完成权属登记;记录流水、完成 CBDC 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登记。大数据分析中心主要负责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客户交易行为,保障数字货币交易安全、规避风险,防范黑市洗钱、恐怖融资、欺诈交易等违法行为。在数据适当脱敏的情况下,央行可以运用大数据深入分析货币的发行、流通、储藏等,了解货币运行规律、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和金融稳定性分析等干预需求提供数据支持。

数字钱包属性功能的实现,或将成为 DCEP 载体。根据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的介绍,DCEP 可采取商业隐含账户体系+数字货币钱包的双层结构,将原有的银行账户系统,与基于数字货币钱包的账户系统相结合。实现一个账户下既可以管理现有电子货币,也可以管理数字货币,缓冲数字货币体系给现有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管理上有其共性,如账号使用、身份认证、资金转移等,同时也存在差异。数字货币管理类似于保管箱,银行将根据与客户的约定权限管理保管箱,保留数字货币作为加密货币的属性,不完全依赖银行账户,可以利用客户端的数字货币钱包实现点对点的现金交易。数字货币钱包将绑定在用户开户的商业银行,完成交易和其他金融需求,助力钱包服务提供商。


四、DC/EP 带来产业新机遇

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对计算机等相关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也发展出新的产业机遇。从产业链上游环节看,主要包括芯片和基础技术行业,包括数字加密和网络安全领域。从产业链中游环节看,主要包括银行 IT 行业,包括银行核心系统,身份认证和数字货币钱包领域。从产业链下游环节看,主要包括支付终端行业,包括 ATM 和智能 POS 机领域。

上游环节:货币加密是基础,网络安全保驾护航。数字货币的本质是通过一定规则进行加密的字符串,加密技术主要由认证系统和密码体系所构成。由于数字货币具有法定性、匿名性,因此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就非常重要。一方面,加密技术使得数字货币的使用成为可能,每一次货币交易(银行间或用户与银行间)都需要对指令进行解密和加密,可以说加密技术贯穿了数字货币交易的全过程,是数字货币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数字货币的重要特征“双离线支付”依赖于加密技术。交易中付款方使用私钥进行签名可以避免离线状态下收款方虚构交易的情况。正是由于数字货币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在货币体系运行过程中,极有可能会不断受到国内外黑客的攻击,因此数据安全无论是在央行、银行还是用户层面都是构建数字货币体系的重中之重,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需求或将升级。

中游环节:数字货币规则已定,银行 IT 系统更新迎来巨大商机。央行数字货币的顶层系统架构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体系,商业银行受央行委托向公众提供法定数字货币存取等服务,并与中央银行一起参与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因此在双层级的体系下,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将迎来大量新建与改造需求,以满足数字货币体系的运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核心系统方面,由于数字货币钱包会绑定在用户开户的商业银行上,因此银行将承担着处理全网交易请求,以及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系统对接和与客户的数字钱包对接的职责,系统承担的压力进一步增大;2)认证系统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对用户指令进行初步验证,确认合法后才可以上报央行,从而降低央行系统负载,因此商业银行亟需升级认证系统;3)数字货币钱包方面,虽然数字钱包属于用户个人所有,但钱包的运作离不开商业银行,一方面,开通钱包的操作离不开商业银行,另一方面,钱包开通后进行的交易操作也需要挂靠在开通钱包的商业银行的通道上上报,因此数字货币钱包系统的新建需求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由于央行允许各家商业银行自主选择数字货币发行、流通技术的合作企业,因此领先的银行 IT 企业将迎来发展契机。

下游环节:支付机替换空间广阔,电子支付加速增长。由于数字货币采用双离线模式,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支付,而大多数正在使用的 POS 机都不具备这个功能,因此目前的终端支付机已经不适应数字货币新的交易要求。目前央行和商业银行正在研究讨论数字货币钱包的存储媒介形式,APP、SIM 卡甚至小型硬件设备都在考虑的范围内。同时,在商户零售场景等接收端,ATM、POS 机等设备都需要添加新的模块来支持部署新的支付终端,这会为支付软硬件开发和运维带来一个体量可观的市场,提供支付终端厂商有望受益。

五、投资建议

目前随着数字货币的持续推进,由于当前数字货币未完全推出,根据 12 月 9 日,《财经》杂志报道,数字货币将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我们认为试点有望先在五大行之间展开,首先对银行端 IT 系统产生改造,同时延伸到金融机构对应的支付端,同时加密技术将贯穿整个产业链始终。

从产业链上游环节看,主要包括芯片和基础技术行业,包括数字加密和网络安全领域,建议关注:数字认证、格尔软件、启明星辰、绿盟科技

从产业链中游环节看,主要包括银行 IT 行业,包括银行核心系统,身份认证和数字货币钱包领域,建议关注:长亮科技、神州信息、高伟达、宇信科技。

从产业链下游环节看,主要包括支付终端行业,包括 ATM 和智能 POS 机领域。建议关注:广电运通、新大陆、新国都。

(报告来源:民生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
-->